判断题

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1)意见领袖的概念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2)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根植于互联网络虚拟平台的意见领袖,既具有传统社会意见领袖的本质特征,即选择性地传播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通过提供建议和观点影响他人,又因为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殊生存环境,而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①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与传统社会意见领袖一样,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群体并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不同的是,他们所属的同一群体是存在于网络社会的虚拟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共同兴趣而建立。共同兴趣是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产生联系的基础,也是意见领袖发挥个人影响力的前提。而同一群体的身份使意见领袖的意见和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获得群体成员的信赖和尊重。

②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其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则是依靠双方持续对某一共同内容的关注,以及受影响者对自己所推崇的意见领袖及其言论的关注。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互联网平台的真知灼见,对其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背景却所知甚少,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全方位的认识和印象。而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对其支持者的具体情况也不似现实社会那般清楚。交往环境的虚拟性使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某些虚拟成分。加之虚拟群体成员与现实社会群体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因此与传统社会相比,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认可程度和忠诚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稳定性。

③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表现非常活跃。

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是网民成为意见领袖的前提条件,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为,网民才能扩大个人的社交范围,提高自己的曝光度。网络意见领袖都是积极的信息传播者,只是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的活跃范围有所区别。事件型意见领袖只在某个特定事件中行为活跃,而群体型意见领袖则是所属群体一段时间内的活跃分子。以网络论坛这一虚拟平台而言,成员的发帖数量和论坛级别等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其参与行为的积极程度。发帖数量会累积成该成员的积分,积分越多意味着成员的上网时间越长,参与度越高,代表着成员网络经验的丰富,这种资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参与者在群体中的信任度。

④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

计算机交流消除了诸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许多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这些是确定交流者个人特征及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流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计算机中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无法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等社会线索来确定社会身份,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个人形象主要依靠文本等符号来塑造,个性化的文字表达成为意见领袖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

⑤网络意见领袖都具有某种专长。

互联网的平权性尽管为每位参与者提供了平等传播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只有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知识和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具备独到的话题分析能力,能够提供真知灼见的人才可能成为网络意见领袖。这里的专长或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或是在某一特殊事件中具备独特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在网络群体中能够引导别人的意见领袖,大多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够给予其他人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人们在凌乱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在复杂的事件中挖掘本质。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跟进调查是了解事实真相的基本态度。()

判断题 根据质量性能和各自用途的不同,摄像机可分为专业级、广播级、家庭级三类。摄像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件为:镜头、摄像机、录像机

判断题 横式结构是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这种结构方式比较适用报道那些场面宏大,但没有中心事件的新闻事实。记者从不同的观察空间去体现主题,即以主题为圆心串联不同空间的事实,常为工作通讯、社会观察通讯所运用。

判断题 越轴是指倘若摄象机越过原先的轴线一侧,到轴线的另一侧区域去进行拍摄,即称为“越轴”。“越轴”后所拍得的画面中,被摄对象与原先所拍画面中的位置和方向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越轴前所拍画面与越轴后所拍画面无法进行组接。如果硬行组接的话,就将发生视觉接受上的混乱。

判断题 通讯的特点是具有新闻性、评论性、形象性。

判断题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刊物: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建党学说中,包括了创办和利用报刊的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展百家争鸣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直接需要。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这样的特点:1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列主义为基本任务。2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3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多数是新创办的,如《共产党》月刊、《劳动界》等工人报刊、中俄社;也有由原有报刊经过改革、性质发生变化的,如《新青年》。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为以后的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业,开辟了中国新闻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五四”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有何重大改革?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几乎所有报刊都有不同的变化。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当时有三种情况:1、新旧思潮的激战;2、三大论战;3、学术、文化、思想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三者特点性质各异,但报刊让各方发表看法,还把反映各种观点的材料汇集起来,供读者分析。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民国初年,应景的文字充斥报端,有见地的政论少见,到“五四”时期,自由讨论之风兴起,也带来政论的活跃与繁荣,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新文风的出现: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出现比较新鲜的栏目。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例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有些报纸还聘请国外兼职通讯员,从而丰富了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中共建党时期,党报有何特点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这个特点是由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需要实现“民众的大联合”,党的报刊不仅要报道与评论民众所关心的一切方面,而且应争取在社会各阶层中拥有自己的读者。中共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为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道路迈出了第一步。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下创建的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它是党和人民大众的喉舌。是苏区人民用以巩固工农民主政权、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革命胜利的锐利武器,虽然当时它还处于初生状态,很粗糙很不完整,但它已经形成了一些特点,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现,揭开了中国新闻史的一页,具有重大意义。(一)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1、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3、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1)大力发展通讯员(2)广泛听取读者意见,采纳读者建议(3)吸收优秀通讯员参加报纸工作4、开展批评与表扬5、文字通俗,形式活泼(二)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意义1、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共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2、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3、继承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时期,其存在时间仅有三年,又处于战争的环境中,新闻事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但这仅仅是开头,有些方面还显示了它的幼稚性,同时根据地新闻事业也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分析形势、干部政策、文风)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及其抗日宣传与斗争(1)上海“孤岛”是指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淞沪,日军占领华界地区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期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共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2)1《译报》、《每日译报》。1937年在上海租界创办,中共领导,夏衍主持。是一份纯翻译的抗日小报,所登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法美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刊,但都进过编者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的揭露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宣传了中共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持久抗战的主张,深受读者欢迎。不久被日剧取缔。“洋旗报”,1938年该报以英商名义发行《每日译报》。初与《译报》内容基本相同,后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常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体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还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的战况。1939年被迫停刊。2《文汇报》。1938年创刊于上海,创办人爱国人士严宝礼,徐铸成主笔。是爱国人士以外商名义出版的“洋旗报”之一。创刊后,义正言辞地鞭挞汉奸败类。积极宣传抗战,及时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事迹,十分重视报道、宣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介绍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延安情况。拥护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国共合作,一致对外。1938年被迫停刊。3日伪一面通过上海租界当局交涉设法取缔。一面用恐怖手段迫害、摧残抗日报刊和报人。爱国报人针锋相对,不屈不挠,坚持抗日。《申报》《新闻报》《华美晚报》《大美晚报》《文汇报》抗战胜利后,1945年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在《复刊词》中,声称该报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以言论自由为最高原则,矢志保持高尚的报格。但实际上该报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常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立言记事。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使报纸的政治倾向转向进步。194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被国民党政府封闭。部分报社同仁一路辗转到香港,在各界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在香港复刊。香港《文汇报》,目前已成为全球影响最大的海外华文媒体,在海外、香港以及内地地位非常高,以中国新闻报道的权威著称于世,内地的政府重要通知,新闻以及海外宣传大多在上刊发。以爱国爱港为办报宗旨,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以社会精英为读者定位的主流报纸。解放后,上海《文汇报》也复刊。(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复刊后其主要使命是团结知识分子,促进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贯彻“双百”方针比较积极,相继开展了尊师重道、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等问题的讨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不是党的机关报。总编辑是老报人徐铸成,在“大鸣大放”中,大量刊登了各种批评意见,在文化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反右斗争中,成了被“钓”上来的大鱼,很多人被打成右派,成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文革时期,成了制造舆论的旗手。文革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发行量达到一百七十万份,在拨乱反正期间,宣传思想改革的方针,伤痕文学。建国初期,新闻业务的建设建国初期,我国新闻业务的建设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变化,新闻界推出了不少有力地建设性措施,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首先,新闻界从基本的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做起,以端正文风新华社开展练笔运动,旨在消灭稿件中的事实错误,文法错误和文字冗长现象促进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报刊编排形式采用横排改进报纸图片的运用。

判断题 标题的分类:A按结构特点划分:单式标题和复式标题,复式标题课进一步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B按表意程度划分:实题、虚题、C按在版面上的布局与位置情况划分:通栏标题、栏目题、提要题、边题、尾题D按排列形势划分:一行式标题、两行式标题、三行式标题、多行式标题

判断题 《中国青年》:(1)1923年在上海创刊,团中央机关报,周刊,1927年停刊,恽代英、肖楚女、李秋实先后担任主编(2)基本内容:1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2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中国青年》是大革命后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当时革命处于危机关头,《向导》受到“右”倾错误的严重影响,而《中国青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3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作斗争。特色:重视青年的要求,适合青年的需求。内容扎实,形式活泼,有益而有味,重视同读者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