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两个案例

案例一(宣传)

中央组织部等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沈浩同志学习
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宣传部,认真抓好学习宣传活动。

案例二(新闻)

丁俊接替沈浩担任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

新华网合肥2月1日电(记者王圣志、周立民)记者从安徽省委组织部获悉,安徽省财政厅财政监督检查局副局长丁俊作为安徽省第四批2000名选派干部之一,2月1日赴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接替沈浩同志工作。

一、出发点不同

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需要去追逐信息。

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

二、归宿点不同

新闻发布者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宣传者在宣传者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去按照宣传者的意图行动。

三、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的传播方式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成为新闻了。

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定焦距标准镜头的特点是视场角在46度左右,与人眼的视觉较接近,合乎人的视觉习惯。其焦距长度等于或略大于底片对角线的长度。体积小,口径大,成像质量高,适合低照度下的摄影。

判断题 遮光罩是加在摄影镜头前的一个摄影附件。

判断题 如何创作好的标题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就是说标题犹如人的眼睛。好的标题相当于文章的广告能招揽读者,好的标题能一下吸引读者的目光,是文章的门面。使读者看了标题后产生要读内文的欲望。1、标题要准确生动,准确和生动是不可分的,生动而不准确会失之于浮夸,准确而不生动又会失之于枯燥。一事实要准确,标题要忠于新闻,不能文不对题,事实不能歪曲,不能任意拔高,更不能虚构。二观点要准确。三用词要生动,遣词造句要善于用最恰当最贴切的表现或评价。文章的内容做到不浮夸、不粉饰。常用的方法有:标题句式工整,注意对仗,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琅琅上口,如:有钱买小车,无钱办教育。还有恰到好处的运用成语,长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用修辞学的比喻、比拟、借代等手法可以增强标题的形象性如: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用于标题的词句必须经得起推敲。2、标题要点出文章精华,这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的关键,标题要把文章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写在标题之中,总之要引人入文。如2007.7.4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江西武宁县长水村林改记实)3、标题要简短易读,不要一写就是几十字,做好标题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1)巧用比喻美国华纳时代在线终于拜了天地(2)巧用比拟遭到空袭48小时后巴格达:平静之中气难平(3)巧用排比: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设文明城市(4)巧用摹拟:飞天伏群芳碧水映明霞(5)巧用反复:喜喜喜娘家频添回门女新田改行教师纷纷归队(6)巧用对比:1、狗咬人——没事人咬狗——罚款2、昔日:农民掏钱干部去旅游如今:政府出资农民去考察(7)巧用谐音:1、羊倌的儿子留了“洋”2、有“礼”走遍天下(8)巧用感叹:1、跑!跑!跑!东北敌军官兵纷纷跑到解放区来2、不许乱收费!国家计委出台八项价格、收费检查项目(9)巧用回环: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人才开创事业事业造就人才(10)巧用双关:有欺诈怎“安然”无诚信“安达信”“两安”悬念越滚越大(11)巧用衬托:国民遇难海里挣扎首相挥汗球场尽兴(12)巧用设问:潜艇没长眼?美称将全面调查核潜艇撞船原因(13)巧用引用:诗词名句:会翁之意不在会,在乎山水之间也熟语: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成语:允许“生财有道”不可“为富不仁”(14)巧用顶针:权力金钱美色关关前落马一批官

判断题 邓小平提出关于新闻队伍建设的“根底论”中,把“群众观点根底”列为了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的“五个根底”之一。()

判断题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者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新闻媒介效果论的估计经历过三个时期,即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第一阶段:40年代以前早期强效果理论,代表理论是“魔弹论”(“靶子论”)。1、认为新闻媒介具有不可抵御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新闻媒介的宣传就像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2、理论背景a、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其影响和作用既具较高期待又倍感担忧b、“魔弹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前后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正是因为战时宣传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魔弹论”才得以广泛流传第二阶段:40年代末期-60年代的中期的弱效果理论,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1、理论背景a、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影响了对媒介效果的研究b、对个人差异和社会类型的关注对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观点认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3、代表人物约瑟夫克拉珀“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a、大众传播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属于和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b、这些中介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一种在加强现有条件中的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第三阶段:70年代开始的适度效果理论,英国批判学派为代表。1、理论背景70年代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的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集体产生的而非个体产生的影响。2、观点a、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b、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1、心理学角:①魔弹论②选择性理论③使用与满足模式2、社会学角度:①二级传播理论②含义论③模式示范论3、社会心理学角度:①议题设置理论②创新扩散理论

判断题 二度空间,只有长度和宽度。

判断题 尝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杂文。示例如下:我看文化热王小波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这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设社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等等,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邪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勾引,和那个妖女睡觉,丧了元阳,走了真精,此后不再是童男子,不配前往西天礼佛一一这样胡扯下去,别人就不会承认我是文化人,取消我讨论文化问题的权利。我想要说的是,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弗洛伦萨,这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一一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的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弗洛伦萨的人空口白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只会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斱面的成果一一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一一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判断题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横滨,梁启超主编,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以“造新民”为宗旨1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学说,起重工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2政治上总的倾向鼓吹保皇立宪,1903年为适应革命潮流,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引起保皇派的不满,1903年底梁启超宣布不再谈革命,在读者中威信日下,后又在与《民报》论战中国惨败。1917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