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竖三民”是指于右仟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的合称。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简述席勒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赫伯特席勒在搜集了大量证据以后,于1969年出版了《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率先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这一引起此后长期激烈争议的命题,矛头直指美国。在该书中,席勒提醒人们注意美国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他媒介产品对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潜在影响。席勒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的传媒公司醉心于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由于美国的传媒产品制作得是如此完美、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其他国家的人们很难抗拒它们。其带来的结果是,西方控制的国际大众传媒就会取代民族文化,这种形势就像是抢劫,就像是早期殖民者拼命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自然资源,以使殖民国家发财致富一样。(2)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主控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了,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附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3)美国以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名支持其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其产品。席勒于1973年、1976年、1979年、1981年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阐释“文化帝国主义”理论。2000年5月,他的最后一部著作《生活在头号国家:一个美利坚帝国批判者的反思》出版,对这一理论做了最后阐释。席勒回溯了美国如何通过虚伪地声称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原则和大力资助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手段,来支持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他们产品的历程。他指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资讯机器支撑美利坚帝国在海外进行冒险的途径与方式。

判断题 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成分的一种概念,通俗地说色温就是表示光线颜色的一种标志,而不是指光的冷暖温度。

判断题 《阿尔及尔宣言》:《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判断题 创新意识和编辑技巧在新闻编辑中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新媒体逐渐出现,在信息的传播当中,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和载体。因此,对于传统的新闻行业来说,其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新闻节目质量的好坏,与新闻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大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能够对新闻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把握,结合新闻报道需求,对新闻事件进行合理编排,确保传播的新闻信息能够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一、创新意识和编辑技巧在新闻编辑中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十分重要,是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对于新闻编辑人员来说,其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以及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新闻传播效果,同时也影响着新闻节目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媒体行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出现后,推动了新闻节目的发展,使其具有了直播特点,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对新闻需求日渐增多,为了满足观众需求,提高新闻节目质量,新闻编辑人员应注重新闻内容,经创新,使其日渐丰富,同时,相关人员应积极转变自身的理念,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新闻思维,以此指导自身工作,使新闻编辑处处体现创新[1]。此外,新闻编辑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与质量,通过对媒体技术创新,新闻新鲜度将大幅度提高。因此,新闻编辑实践中应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通过培训、学习与交流,逐步提高编辑能力。但当前,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较差、编辑水平偏低,导致新闻报道内容空泛,形式陈旧,为了提高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吸引力,新闻编辑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及编辑技巧。二、创新意识在新闻编辑中的应用方法1、创新新闻呈现方式对于新闻呈现方式来看,首先,编辑应及时获取到最新、最具价值的新闻内容,确保新闻内容具有较强的观看价值。因此新闻主持人应与现场记者积极沟通和交流,通过对话方式来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性。针对能够及时报道的最新信息,避免被其他媒体抢先一步的情况,编辑应及时转换到报道层面,对统一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为受众呈现更加独特的剖析视角,吸引更多受众。其次,传统模式下,新闻播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适应不同的受众才能够持续发展。如《杂志天下》这档新闻节目,作为资讯类脱口秀节目,是对传统新闻播报形式的一种创新。通过娱乐化、互动等形式与观众进行对话,帮助观众了解新闻内容,营造轻松的氛围。最后,还可以借助3D等技术,对演播大厅进行设计,以全新的形态从视觉上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体验。2、创新新闻思维模式为了提高新闻创新性,编辑要积极深入到市场,对受众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如针对知识分子,应适当增加民生类新闻的播报,而对于女性受众,应增加娱乐新闻的播报,将新闻内容与社会热点有机整合到一起,能够寻求到更好地突破口。与此同时,基于受众多元需求的考虑,还可以在报道中将民生、娱乐等内容相结合,进行交叉性报道,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2]。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的新闻思维模式,不仅能够赋予新闻编辑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还能够培养受众对节目的依赖性,稳固受众群体,从而促进新闻节目更加有吸引力。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是全体社会成员,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编辑的社会文化包容性,这是电视节目能够实现不断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电视新闻节目能够提升收视率的有效途径。鉴于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的形势,创新新闻编辑能够有效帮助电视新闻实现创新,尤其是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传媒行业,需要充分发挥其内部人才的创造力,利用奖惩分明的绩效考核制度、提升从业人士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对表现优异的优秀人才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等,不断吸纳更多专业优秀的传媒人士,使之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与无限创意,不断推出具有高质量和创新性的媒介产品,进而帮助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3、创新新闻制作形态伴随着我国传媒技术的不断发达,越来越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这也为新闻编辑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编辑新闻的过程当中,从业人员可以巧妙地利用多种多样的传媒手段和媒介,譬如说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邀请社会公众参与话题讨论,增强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交互性等等;还可以通过不断吸收和借鉴业内优秀的选题策划经验,将其与当前电视新闻节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整合,进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3]。与此同时,新闻编辑还需要突破室内的限制,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实践中了解社会大众的真实需求并将其作为创新新闻编辑的基础前提,在立足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运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形态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三、编辑技巧在新闻编辑中的运用方法1、合理把握头条新闻从受众角度讲,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头条新闻,头条新闻是否设计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受众阅读兴趣,所以,在新闻编辑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头条新闻设计,以便吸引受众注意力。在设置头条新闻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反映出国家重点内容,还要能够充分调动受众阅读兴趣。通常情况下,只有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才能成为头条新闻,如在编排新闻的过程中,既有经济类新闻,又有选秀新闻或运动新闻,为吸引受众注意力,就要将经济类新闻放在首位,其原因在于经济类新闻更具新闻价值。这样的布局可以有效调动受众阅读兴趣。2、做好集中、分类和组合编排在新闻编辑中,相同的版面中有多个新闻内容,为做好新闻编辑,就要合理安排这些新闻内容,将各个报道集中在一起,有顺序的进行分类与组合,做好相互补充与调整,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编辑整体效果,由此带来的价值也会高于某个新闻内容。首先,在集中编排中,就是将相似题材的新闻整合在一起,这样受众就会在阅读某个新闻以后接着阅读,能够满足受众阅读需求,如在报道某个医疗事件时,可以将与医疗相关的新闻整合起来,全部提供给受众。其次,在分类编排中,就是将各种题材的新闻汇集在一起,但要做到分类明确,脉络清晰。如在某期新闻中,既有社会新闻,又有经济新闻等,那么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如保证社会新闻有两条,经济新闻为四条,这样受众就会充分的了解到本文新闻中都有哪些内容[4]。最后,在组合编排中可以将相同题材的新闻整合在一起,如在报道与端午节相关的新闻时,就可以将相似的新闻整合起来,为受众呈现端午盛宴。3、确保新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调动受众阅读兴趣,还要保证新闻内容足够丰富,也就是尽量多为受众编排一些新闻内容,满足受众实际需求。同时在新闻编排的过程中,应多设置一些现场新闻内容,让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在观看实时新闻的感受,但要注意内容充实,即便新闻内容很短,也要尽量为受众呈现完整的新闻内容,不要给受众留下疑惑。在新闻编排的过程中,还要制定合理的新闻内容提要,保证新闻内容合理,突出实效性,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实际需求。4结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新闻的质量与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关系,提高新闻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编辑技巧对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编辑技巧,创新新闻编辑理念,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判断题 什么是商业广告摄影?商业广告摄影是一门以传达广告商品信息为目的,服务于商业行为的图解性摄影艺术和摄影技术。是以现代最新影像科技成果为基础,以当今最新影像文化观念为背景,以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为支点的摄影表现手段。

判断题 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媒介进化是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过程。(2)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①新的媒介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指出,每一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工具都有它自身的性质,媒介的性质及它所开创的可能性,是一个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从而造成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②新的媒介会形成新的信息分配秩序。每一次传播媒介的进化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沟”或“知沟”,形成新的信息秩序,而信息秩序的变化将导致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比如网络媒介兴起后,掌握网络技术的人就比不掌握这一技术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原有信息富裕阶层和信息贫困阶层的划分就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判断题 融合新闻生产中的不变与坚守媒介融合给新闻生产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从新闻采访报道到新闻产品的编辑加工,再到新闻产品本身;从新闻生产的流程到新闻机构的建设,再到新闻从业者本身的角色与职能。这些变化都可谓是颠覆性的,但与此同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生产又有很多不变和坚守,这既是融合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契合点与共通之处,也是融合媒体未来发展的基石。一、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中的新闻生产“自新闻业产生以来,新闻报道范式(或者称报道方式)出现过几次重大的变革。这些报道范式至少包括如下几种:政党报业(观念新闻学)——客观新闻业(信息新闻学)——解释性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新新闻主义一精确新闻学——亲近新闻学——公民新闻运动。”“这些报道范式的产生.是社会对新闻活动的基本诉求和新闻行业内部运动的合力之产物。”“这些报道范式的探索者都在回答一个基本的论题,那就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如何认识和符号化再现其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如何把握事实背后的真相,如何才能将真实、精确、完整和深刻的新闻事实呈现于社会大众,以达到让公众对社会的变化和运动的准确把握,以便于人们的社群生活,使得新闻可以真正起到社会瞭望者的功能。”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采用何种新闻传播形态和新闻报道范式,其实都有着共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因此,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他们必须承担起新闻传播职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信守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主义。也正是有了这种基础,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形态和新闻生产范式才能够形成有机统一、和谐完美的多元融合,才能形成协调统一、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融合媒介群。几十年来,虽然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信念、伦理和规范的研究文献日有所增,但到了今天,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强调“客观性”和“追求真理”的职业理念,另有学者引人了“自由度”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将“社会责任”看作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核心元素。有人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意识形态(OccupationalIdeology),也有学者视新闻专业主义为管理者进行职业控制(OccupationalControl)的话语策略。陆晔和潘忠党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如下五方面:①传媒是社会的公器;②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③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④他们以时政科学的理念标准评判事物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⑤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1.媒体是社会的公器新闻传播媒介是一个具有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的职业意识形态(Oc­cupationalIdeology),也是实行分工合作的庞大企业组织。这决定了新闻生产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具有无害性、公益性和正义性的特点,因而首先应“切忌损伤”,即无论如何都不应对公众或社会产生任何危害。媒体的任务不仅要报道、传播或劝服他人,而且要忠诚、负责地为公众利益去从事新闻生产活动,并要站在公众的立场,为公众着想,为公众说话,为公众谋利,为公众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干不体面的事情,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敢于同一切危害公众利益的人和行为进行斗争。2.媒体人是信息传播者传统媒体的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信息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用新闻专业主义的眼光看,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记者、主持人是专业的社会观察者、新闻报道者和舆论监督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政治宣传员、商品推销者。“社会愈是进步文明,公众对传播者职业角色的期望往往也愈高、愈严格。在这种情况下,角色扮演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职业传播者。同时,还必须依照社会所期望的那种标准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才能被认为是够格的职业传播者。”媒体人不仅要有专业性.而且要享有作为专业传播者所应拥有的一般性权利和专业性权利,以及必须承担的契约性责任、社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和国际性责任。3.媒体人是信息“把关人”主流媒体中的编辑、导播等作为信息的“把关人”,采纳或把关的基准是主流社会的新闻价值观念,而不是基于商业利益或个人因素的考量。“把关人”选择新闻信息的价值尺度为: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下,这也决定了公众新闻、草根传播要想进人主流媒体必须通过电视、广播主持人、报纸版面编辑依据这些标准和时空因素进行“把关”和“过滤”,甚至还要配发“筛选”后的“编者按”、新闻评论。即使某些个人因某种原因得以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充当“演讲者”“评论员”或“嘉宾”,在报刊中发表自己的言论或文章,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筛选”的、具有代表性与专业性的少数人。普通公民依旧不能自由担当传统媒介记者、编辑的角色,不可能在传统媒体上任意发表自创的新闻或自我的观点。4.新闻生产要用事实说话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是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新闻媒介和新闻生产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它要求新闻生产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或者说以时政科学的理念标准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评判事物的真伪,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大众面前。以事实说话.尊重并服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用事实说话,即让思想观点或真相包含、内蕴在某个新闻事实中,受众通过阅听新闻事实,从中悟出、感知某种道理和信息,这也是新闻生产的最基本方法。新闻生产要遵循新闻规律,重要新闻特别是报纸头条新闻和电视重大新闻的选用标准,一定要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在媒介融合时代,衡量新闻产品的质量不是看报道了多少事实,而是看传递了多少信息。因此,用事实说话,最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新鲜的、典型的事实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新的重要的信息。S.新闻生产的规范与自律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在争取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性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法律规范、职业道德、媒介伦理和媒介自律的范围内从事新闻生产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受约束和规范的新闻生产自由。法律在保护新闻生产者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他们应该遵守的法律和纪律,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新闻自律是他律的产物。新闻生产者新闻自律“只有由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德,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实现”。作为新闻生产者,他们应该主动地将规范性的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内在新闻道德观念和操守,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甚至职业习惯,并用这些经过提纯和内化的新闻道德观念和操守支配自己的新闻生产活动。二、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新闻生产的原则是从新闻生产者长期的新闻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提炼和袖取出来的具有本质特点、反映客观现实的准绳和铁则。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内容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媒介形态和传播符号的选择。过去我们在传统新闻生产中新闻专业主义信守的原则,同样也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今天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对新闻生产中的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的严格要求,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一定要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和比对。不论是传统的新闻生产还是融合时期的新闻生产,“真实性始终是新闻的生命,都是对新闻生产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融合新闻生产中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因为符号使用的多样化而影响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表述,也不能因为时效性的不断提高而影响对新闻内容材料的准确选择,更不能因为服务媒体的多样化而降低对新闻事实的准确认识和正确把握。一切新闻生产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融合新闻记者应该尽可能披露新闻信息来源及其采访收集方法.这样受众就能自己对新闻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在新闻生产中任何媒体的新闻生产者都不可以杜撰、歪曲或故意改变新闻事实.必须保证新闻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受众。新闻生产者一定要做到“眼勤、腿勤、耳勤、手勤、脑勤”,必须深人新闻现场亲身采访,除求证一般性的事实外,原则上不采用电话、网络采访的手段。这是新闻生产与其他文化生产的根本性区别,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新闻机构的共同承诺。2.客观性原则“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所谓的客观报道是以一种公正、超然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就是说,融合新闻生产者在报道叙述新闻事件时,不应该有任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和主观判断的干扰,记者要完全中立、不偏颇、无偏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应景文章,不发一般性的工作报道。客观性原则是在新闻生产的具体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经受了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的种种考验。尽管客观性原则被西方新闻学者称为“只可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作为一种新闻理想,它不仅对新闻生产者具有一定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而且对新闻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因此,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生产者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及不偏的原则,无疑有助于提高新闻媒体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提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3.服务公众原则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而言,他们所担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维护公众利益。西方各国在制定传媒政策时,除了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外,都将公共利益原则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融合新闻生产需要对包括政府在内的许多机构和群体负责,但新闻记者必须谨记:要无偏无惧地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必须始终将对人民的忠诚放在首位。对人民忠诚是融合新闻媒体确立权威性和可信性的基础,也是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保证。公共利益的原则必然也应该承载于融合新闻生产之中.融合媒体与融合新闻生产者也必须将维护公众利益置于首位。首先,作为融合媒体的新闻生产者“应该站在中立立场,客观地报道事实,反映观点,在公众中树立‘公正者’形象,赢得公众信任”。其次,融合新闻媒体“应该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来自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4公众的知晓权’服务;新闻媒体探求真理,反映真理;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再次,服务公众利益,也是党报等主流媒体以人为本,坚守社会责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体现。®新闻作品必须见人、见事、见细节、见情感,杜绝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情的冷漠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成为媒体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新闻报道作风的重要标准。4.自主独立原则自主性与独立性是融合新闻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可靠性的基石。精神和思想的自主与独立,是融合新闻记者必须保持的原则。当前伴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进人“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媒体获得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空间越来越大,融合新闻生产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也日益凸显。保持媒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融合新闻媒体才能“迅速、真实、准确地告知或报告信息,及时对社会大众吹起警哨,积极发挥告知功能,成为社会的雷达,充分发挥媒介的议论和监督作用,用以监督政府、防止政府滥权”。’否则,媒介就会“在重大问题上有意无意地障碍性、痉挛性、过用性和麻痹性失声”,结果不是成为政治、经济控制和引诱的产物,就是沦为媒介自身工具性、过劳性和自保性的牺牲品。好在如今政府已经越来越自信,认识到保持媒体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繁荣媒介文化,也有助于媒介办岀特色,是辅助执政的重要伙伴,所以要求“善待媒体”,主张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尊重媒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虚心接受媒体监督,主动为媒体提供信息服务,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变封、堵、压为疏导、沟通和顺势而为,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政府与媒体关系。5.全面平衡原则全面平衡原则不仅要求融合新闻生产在信息来源、采访手段、采访途径和采访对象等方面多样化、均衡化,还要求融合新闻生产在整体上能够反映不同的意见、态度和观点,并提供媒介时空让有关方面进行解释、评论、批评、分析和争论。全面性和平衡性原则既是对融合新闻生产主体的要求,即价值公正,立场中立.不偏不倚,不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不故意歪曲事实,也是对被报道客体而言的,即新闻报道要注意关注事件的方方面面、正反双方、大事小情.防止以一种真实掩盖另一种真实,以某个真实的侧面遮蔽整个真实的事件。融合新闻生产不能由于某种个人感情夸大某些事件而忽视其他事件,也不能因为消极思维而过于偏重社会阴暗面,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而把这个社会描绘成人间天堂,更不要无意于重大新闻、热点问题和公共利益而执着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失去融合新闻生产的全面性和平衡性,也就失去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最终受到伤害的首先是媒体自身。6.坚守主流价值观在传播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媒体必须坚守主流价值观。中国主流价值观是被中华民族所认同和接受的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新闻传播中,真实、客观、公正、平衡、正义都应该成为媒体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新闻学教育中,人们将其称之为新闻指导性原则。李良荣认为:“我国的新闻事业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建四化大业。”但是,融合新闻生产坚守主流价值观并不等于只承认一种价值观,不允许差异.价值公正,立场客观.具有同一性、包容性和调适性,这也是和谐传播的主要特征。三、融合新闻生产的责任和义务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受约束和规范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法律在保护新闻生产者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迈克尔•埃默里等学者曾经说过:“新闻记者们需要有人对他们的不足之处不时加以提醒。”他们认为,“在这个强权和实力的时代,在技术变革浪潮中工作的男男女女千万不要忘记,言论自由和写作自由绝不是牢靠的,绝不是确定的,它们随时有可能丧失。美联社社长兼总经理路易斯•D.博卡迪提醒新闻记者记住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他说,维护权利是与媒体的信誉相联系的。采集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容忍程度。他对媒体管理者说,他们受到的商业压力在成倍增加,但是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保有公众的支持”。要保有公众的支持,就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生产原则,要将维护新闻生产的权利与承担记者的社会责任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并寻求恰到好处的尺度和张力。任何过度的声张和操作,都可能伤害到媒介自身的信誉。即使在美国社会,如果媒介因违背新闻规律和原则导致信誉下降,那么法院、立法机构甚至制宪会议都可能制定新法律,最后的结果是媒介所依赖的公众可能转变方向,由原本支持的态度转向中立甚至反对的立场,导致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危机。融合新闻生产还应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一切可能伤害不同国家和民族感情、引发民族纠纷或带来消极性后果的新闻都应在禁止之列。为了防范信息污染和道德败坏的现象,法律禁止制作和散布淫秽作品,禁止传播教唆犯罪的材料,反对传播为达到广告目的的新闻。为了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法律禁止侵犯个人的隐私,禁止用不体面的方式粗暴地贬低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也不允许通过造谣中伤来破坏个人在社会上的威信,以及无中生有地对公民的行为加以公开指责。当然,对丑行和毒害不加痛斥而保持沉默,也是不容许的和不负责任的。普罗霍罗夫认为:面对社会弊端和不良风气,记者“似乎既是侦察员,又是检察员,既是辩护人,又是审判员,何况又是在‘终审法庭’里当众审理‘案件’。因此,他所做出的‘判决’的特点应该是全面斟酌、准确无误。在作结论和评定时,有时甚至要小心谨慎,留有余地,摆出问题。新闻工作者无权做出仓促草率的、未经彻底检查和无充分根据的评价和建议,无权做出片面的和尖刻的判断”。一句话,融合新闻生产者应该真正地承担起保护社会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与人民团结的责任。

判断题 “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进行一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十个小时的访前准备。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应成为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