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结合相关案例,论述如何正确使用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指“新闻作品的语言”。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但要选好主题、体裁,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正确地运用新闻语言更是至关重要。

判断新闻作品使用语言文字是否正确,是否恰当,主要看文字的运用是否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经过长期新闻写作的实践,新闻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形成区别于文学、科技、军事、经济、理论等其他作品的一些特点,它有自己特殊的概念、特殊的语言表现方法、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

新闻语言是从新闻的角度对全社会进行“选择”和反映时所用的工具,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最基本的工具,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

(1)新闻语言要具体准确,忌抽象含糊

具体小是空洞,小是概括,更不是抽象。具体是指原原本本地说出或写出事物的具体情况。新闻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事实是具体的、真实的,不是抽象的、虚假的。因此,记者在写稿时要对新闻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事件结果等,叙述、描写必须准确、恰当,能具体的要尽量具体,切忌抽象、含糊。

有的报道失实,是由于记者对相关用语理解不透造成的。如某报刊登严厉打击偷税抗税活动的稿件,标题是《一无照个体户偷税36万被依法逮捕》。其中“无照个体户”用语不准确,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核准登记才为个体户,即凡个体户应有营业执照。这位偷税者“无照”,则不是“个体户”,应该称为“无照经营的商贩”。

报纸上的文字一定要表述清楚准确,否则往往会引起误解。如某报刊登的宣传当地驻军的新闻,内容是:“在驻我国三亚市境内的某海军四连菜园里,官兵们经过半年多时间培植出一株首次结果竟达216枚的木瓜树……”其中“驻我国”和“某海军”在表述上就有问题。“驻”意思是(军队)停留在(某地)或(机构)设立在(某地),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意思是一个地域的机构或个人因执行公务住在另一地域。例如“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路透社驻北京记者”等,都是从原来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常住工作。用“驻”有一必要条件,是必须易地。海军是中国军队,所以用“驻我国”不合适。具体、准确虽只有四个字,但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需要编辑、记者下大力气才能做到。

(2)新闻语言要简洁明快,新鲜活泼

新闻要新是指要快,它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简洁明快,开门见山,切忌啰嗦拖沓。新闻的内容是新鲜的,表达新闻内容的语言也应新鲜活泼。生活丰富多彩,新闻也应多彩,新闻语言也不应色调单一,枯燥无味。活泼的新闻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吸引受众眼球的功能。

一般而言,任何文字作品的语言都要简练,惜墨如金,力戒大话空话,以便能达到言简意赅。正像任何人都愿意听格言、警句式的语言,而不愿意听“车轴辘话”一样,新闻作品的语言尤其应该崇尚“以一当十”,不要空话、废话,要尽可能短小精悍,使人一目了然。要用最恰当的词汇和最精当的语言结构把新闻事实如实地表述出来,否则读者是没有耐心读下去的。鲁迅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新闻宣传的效果来看,许多短的、语言简练的作品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好的反响。

写新闻,是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看是写历史。因此,写新闻运用的语言,也应该是时代的语言,使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明白。时代是变化的、前进的,新闻语言也应该随之变化、前进,随着国际、国家、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换。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趋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大量的新鲜词语、新概念,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些概念、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些概念、互联网络中的一些语言,被引入到新闻作品中,使新闻作品的时代气息更加浓郁,也为新闻写作开辟一条新径。

语言生动、形象,并不在于使用多少华丽的词藻或形容词之类。把事实如实加以记录,常常比堆砌形容词更为生动。鲁迅曾指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己。”郭沫若也曾指出,“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3)新闻语言要浅显明白,朴实通俗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为人们所普遍关心,有广泛的群众性。一篇新闻本身价值的实现,最后要通过读者来体现,而读者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千差万别,高低不一,做到新闻语言通俗化,才能吸引和服务尽可能多的受众,才有媒体存在的基础。文章晦涩难懂,编辑、记者自以为高深渊博,见多识广,实际上读者不看,或者看不懂,新闻本身价值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而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又不同,一般不需要细细咀嚼,不必慢慢欣赏。从新闻传播对象的广泛性来考虑,新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浅显明白,切忌古调洋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词,少用难以理解的土语方言。某些新闻如果不用专业技术名词会影响表述的准确性,但也只能在非用不可的地方少用一些,并尽可能做一些必要的通俗解释。新闻语言是传播的语言,传播是面向广大群众、广大读者的。如果不通俗,怎么为广大的受众接受呢?当然通俗也应该包括生动的内容。因为生动的东西往往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于是便有了群众性。因此,要尽量使用通行的、朴实通俗的语言来写文章。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企业新闻宣传的作用一是企业宣传工作是塑造企业外部形象的主要渠道二是企业宣传工作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主要手段三是企业宣传工作是培育企业文化的主要方式

判断题 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29

判断题 专访新闻写作的技巧:新闻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是专访,尤其是人物专访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新闻宣传的一支新生力量。“专访”这种形式的出现和发展,给各新闻媒体增添了新貌,为人物新闻写作和宣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专访”,即新闻记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进行专题访问所写的报道,一般是记者采写后独家发表的,故日“专访”。“专访”既然是一种新闻体裁,其写作就必须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要求,如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严守真实性、实效性原则等。同时,记者的新闻价值观以及采访能力的强弱,无疑决定着一篇专访的优劣。其中,专访新闻写作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选准“新闻人物”或代表性人物专访的“专”字,是指被访问人物的特殊性。特殊是指专访所写的人物应该是“新闻人物”或特定条件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采访对象选得准不准,是一篇专访成败的关键,要是采访的人物选得准,文章即成功了一半。有代表性的人物,它的概念比“新闻人物”要来得广泛,包括不具备“新闻人物”特点的人物。例如要赞扬甘当配角的精神,要发一篇关于这方面的专访,写谁呢?具有甘当配角精神的人物很多,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的标准是这里指的“代表性”。因此,“代表性人物”可以是指众多的人物中最突出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带有一定新闻因素的人物。(2)访问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①谈话原则a.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开始谈话。采访经验丰富的记者往往在走进采访对象房间时,首先要打量一番,有时可以发现采访对象的爱好所在,再以此打开话题。像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那样,寻找采访对象与自己的经历或亲朋中某些人的共同之处展开话题,也是一种好办法。b.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要尽可能控制谈话的方向,使谈话围绕你事先设想好的主题,或者在谈话过程中突然被你抓住的更好的主题来进行。c.前一个问题与后一问题要有逻辑上的联系,即要符合采访对象思路的逻辑发展,否则易把采访对象思路打乱,而引起烦躁情绪。d.采访提问要注意张弛结合,在连续提了若干个严肃的问题后,适当改换一下话题,提一个轻松活泼的话题,然后再转入严肃的提问,这样有利于调解气氛,也可以打开思路,发现自己原来没有预料到的有价值的内容。e.在采访一些对专访至关重要的内容的时候,不要仅仅因为采访对象坚持说“无可奉告”就轻易放弃。可以设法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诱使对方回答或者根据其拒绝回答的情况给他设想出一个令其为难的结论,并问他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在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非开口不可。②倾听的原则a.记者在专访时应该避免对采访对象作长篇介绍,应该避免为一个问题纠缠辩论不体。b.要敞开思想去接受各种不同的崭新的思想观点,甚至包括你所反对的那些思想观点。c.要尽量避免频繁的、不得要领的打断别人的谈话,要给采访对象以充分的时间阐述他自己的见解或对某个问题的解释。d.要注意采访对象话中有话,注意被精心掩盖着的那一层意思。这可以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表情,他那吞吞吐吐欲说又止的神态以及某些经过斟酌而特意使用的词句来发现。③观察的原则话要讲得好,讲到点子上,问要问得巧、问得准确,都要借助于观察。例如,观察采访周围的环境,看有什么特点,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东西作为话题,帮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使谈话进行得热烈、自然、融洽。还可以观察对力一的衣着、神态、表情,看有没有值得留意的地方,并通过这种观察来充实与改进提问,确定提问的广度和深度,克服谈话采访中临时遇到的困难。同时还应当在观察中把采访对象和其他人加以比较,掌握他的性格特点,并在提问中进一步发掘其个性特征,使采访进行得更深入。(3)准确而巧妙地运用“引语”(或同期声)作为一篇专访,要注重谈话纪实。一般而言,专访的主要内容是谈话,在报道中要把谈话内容体现出来。直接引用的被访人物的话,即“引语”(或同期声),是专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语”(或同期声)能使文章活起来,能够真实地传达出被采访人物的思想和情感。(4)恰当运用背景材料在运用背景时要紧紧围绕中心主题。做到用得活,用得贴切,用得精当。“专访”一般要给受众介绍一位人物,或让人物谈出一些见解,为使人物给受众留下一个印象和人物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能为受众所接受,适当的背景交代是必要的。正像作家理由比喻的:摄影记者搞的是平面摄影,文字记者搞的是“全息立体化拍照”。那么,背景材料可以说是“景深”了,它能使人物有立体感。要想巧妙地运用好背景,首先要占有大量的背景材料,这样才能有选择的余地,才会出“精”。背景材料的运用,一定要剪裁,精选,实在没有合适的,宁可不用。要善于分散穿插,力求动静结合。

判断题 阅读下面的消息,根据报道内容制作标题。本报讯10月13日,中国电视台编委会经过投票,评选出2005年度十大优秀播音员和主持人。董卿、撒贝宁等十人当选,而李咏、水均益落选。据央视人事办公室主任杨晓民介绍,此次“十佳”评选跟去年一样,仍然分为甲、乙两个等级。甲等5人,分别是董卿、刘建宏、王世林、欧阳夏丹、崔永元;乙等5人,分别是撒贝宁、李修平、罗京、董浩、朱军。而李咏、水均益则无缘“十佳”。据介绍,央视“十佳”评选有以下几个条件:具有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岗位持证上岗资格,在中央电视台从事播音主持工作2年以上,且现仍在播音主持岗位工作;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遵守中央电视台的各项管理规定,无违规违纪行为;上年度栏目综合排名评价结果列于综合频道前10名或其他频道前5名,以及各专业频道推选的在重、特大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播音员、主持人等。甲等奖获得者有每月1.5万元的重头津贴,乙等奖获得者也将有每月1万元的奖金入袋。775附:中央电视台2002—2005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名单2002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甲等:朱军王小丫罗京李咏水均益乙等:白岩松敬一丹徐俐李瑞英鞠萍2003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甲等:王志鲁健周涛罗京水均益乙等:李咏王小丫敬一丹汪文华邢质斌2004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甲等:鞠萍周涛孙正平白岩松李瑞英乙等:撒贝宁杨锐崔永元李咏水均益2005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甲等:董卿刘建宏王世林欧阳夏丹崔永元乙等:撒贝宁李修平罗京董浩朱军标题:评选条件严格奖金津贴丰厚央视2005年度十大优秀播音员和主持人名单揭晓董卿、撒贝宁等十人当选李咏、水均益意外出局。

判断题 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1、通讯的语言应朴实无华通讯再现所报道的事情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渲染和夸张。这就要求记者抓住能反映通讯主题的最感人的事物,用清新朴实、具体真切的语言将它们生动地描述出来。2、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段要使通讯的语言鲜明生动,方法之一就是要做到富有变化。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再新颖生动的语言如果在一篇文章中老是一个腔调地采用它,也会使人感到单调、无味。采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段,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现象。通讯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1)在不同的题材中运用比喻的方法,使所要表现的人物鲜明生动,通俗易懂。(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所报道的事物,使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生机盎然。(3)引用诗歌、民谣阐明问题可以增强通讯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引用时一定要少而精,最好引用大家熟知的名句,使读者一看就产生亲切感,也便于理解通讯所表达的意思。3、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既能使通讯做到群众化、通俗话,为大多数读者所喜闻乐见,还能使通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乡土气息。3、浓郁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通讯的语言比新闻的语言带有更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排比句,能表达出作者的强烈的感情;议论加抒情的感叹句和反问句,能表达出作者的鲜明的爱憎感情。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努力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随时随地观察,随时随地发现新闻题材,占有新闻素材,积累素材,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通讯报道来

判断题 京东商城的模式是C2C。()

判断题 用电脑办公软件处理书稿时,如需将多处出现的某个非规范词全部改为规范词,可以用“查找和替换”功能中的“全部替换”命令一次完成替换。

判断题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写作有区别于其他文字写作的一些特殊要求。这些要求来自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产品,需要满足大量、广泛传播信息的需要,同时这种传播是在与受众之间通过快速交流实现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决定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如下方面:(1)坚持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则失去它存在的价值。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坚持新闻真实性,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辩证结合。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则失去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②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后来成为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具体表现在:为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③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2)坚持时效性新闻报道是时间性极强的文字作品。有些新闻迟发一步,可能成为没有价值的旧闻。这由新闻自身的“一次性消费”特点决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时效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它既是传媒的资源优势,又是资本优势。拥有第一时效的新闻不仅产生社会效应,而且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新闻姓“新”,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记者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新闻写作中体现时效性的方法如下:①新鲜。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的面前;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出某件新闻事实在今天的依据。“最近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一点”,即新闻所报道的“何时”要素,是指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点而不是指整段过程;b.“最近”,即新闻所选择的那一点时间应该尽可能是距离报道事件最近的,是事件发展过程的末端而不是前端。②快速。记者要学会快速写作。最迅速的应该是“倚马可待”。在消息的电头里,抢发新闻的时间“单位”正在变小。③简短。把新闻报道——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写得短些、精粹些,对提高时效性有重大的意义。篇幅短了,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可以多发新闻报道,传递更多的信息;简短有助于突出新鲜的内容:简短还有助于快,新闻报道写得越长,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发稿自然不会快。(3)坚持可读性可读性,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要把新闻写得“好看”。落实到新闻写作的行文中,可读性主要体现在要使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做到通畅,没有障碍,要使新闻报道尽量消除自身的小确定性与模糊性,增强其透明度,便于同读者的快速交流,使得他们容易接受。坚持可读性包括以下几点:①具体a.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b.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②生动a.在某些方面“生动”与“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b.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c.新闻报道能否生动,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③通俗通俗,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深入浅出,明白如话。a.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不能把来自某些权力机关的新闻发布、领导讲话稿、工作简报之类的材料拿过来,不经采访,也不经任何文字消化加工与改写,就当做新闻报道原文照登。b.要学会“第二种翻译”。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c.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全局性、易懂易记的数字能加强传播的力量,但堆砌大量数字会削弱传播的清晰度,因此要巧妙地处理好数字,使其内容通俗易懂。(4)坚持针对性针对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写给谁看;第二要明确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么目标上去。这两层意思可概括为两句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日的。新闻写作的针对性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性就报道内容而提出的写作要求,包括三方面:①加大信息量a.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或称写“立体化新闻”。多侧面报道要求客观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透过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报道,避免单向、直线思维模式。b.学会抓特点。特点越鲜明,差异越显著,其信息最越大。学会使用新闻背景。无论是事件本身的直接背景还是相关间接背景,都能有效地加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d.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②加大知识含量a.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经验总结,它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看,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是要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b.知识含量的增加,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③挖掘思想深度读者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发生的原因,要理解事实的“意义”。因此能够给读者提供一定思想深度的新闻报道,其现实的针对性也越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