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编辑修改稿件应掌握哪些主要要点?

在整个改稿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将稿件放在新闻媒体的“参照系”中,确定最佳修改方案。新闻媒体的种类与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对稿件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使一篇新闻稿件适合于某一特定的媒体刊用,就必须由这个特定的媒体出发,建立一个修改稿件的“参照系”。

①根据媒体的特性与优势确定稿件的修改方案。

②要根据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心理状态决定如何修改稿件。

③要参照过去有关的同类报道修改稿件。

④要参照当时报纸稿件的总体情况和版面需要决定如何改稿。

(2)根据改稿时的实际情况与需要,确定由谁来改。对于差错不多、改动不大的稿件,编辑可以自己动手修改。但对于那些问题较大,需要重新选择主题、补充新闻事实的稿件,就要考虑记者或作者自己来改。

(3)改稿要使用正确的校对符号。最常用的校对符号有:改正、删除、增补、对调、转移、接排、保留、另行等。编辑在使用这套符号时要注意符合规范,不能自己随意生造;要勾画清楚,对稿件中的错误要用引线从行间画出,拉到页边空白处改正,不要在文中改;符号不能粘及上下左右不需改动的文字和标点,以免发生误会。在改稿时,还应该选用与原稿不同颜色的笔,引线与引线之间不要重叠交叉。

(4)改稿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意见,尽量使稿件保留原有的特色。新闻编辑在与作者协商修改稿件或约请作者自己改稿时,要充分听取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有意见分歧,也要心平气和地倾听作者的提法,耐心细致地说服和解释,不能发号施令,独断专行,没有商量地要作者服从自己。要在平等待人的前提下达成修改稿件的一致看法,使作者心情愉快地完成任务。

(5)改稿中要认真细致,防止出现新的差错。编辑在修改稿件时,无论是校正一个错误,还是增补一段材料,都必须存在可靠的根据,不能想当然,自以为是。对于自己一时拿不准的问题,或自己不太明白的知识,要向行家请教。要特别防止在改稿过程中因为不细致,出现新的差错。

(6)改稿中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并注意使用有意义的新生语言。一方面,新闻媒体应该担负起推广普通话的责任,编辑在改稿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要注意把一些古文、方言、外国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和普通话。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新闻是对最新的社会变动的反映,对于一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健康的流行语,可以在新闻稿中适当采用,如“克隆”、“追星族”、“绿色食品”等,在社会交往中已经用得很广泛,这些有时代特点的流行语用在新闻稿件中能够表现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应该提倡的。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生造的、不合规范的、大多数人都不明白的新词。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题库推荐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定影:显影后把没有感光的卤化银去掉,把感光的卤化银固定下来,使影像稳下来的过程称定影。

判断题 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侮辱或恶意丑化的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不认定为侵害公民肖像权,但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判断题 摄影布光、是指对人造光的运用。

判断题 审批制是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

判断题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通讯结构中的含义:“文似看山不喜平”是指通讯结构跌宕起伏的原则。跌宕起伏,是指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中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之所以人们喜欢看波浪起伏、峰回路转的报道,是因为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人的好奇心而设置悬疑之处,吊起受众的胃口。从外部形式来看,跌宕起伏原则要求通讯的结构疏密得当,穿插灵活。(1)疏密得当,是略写和详写合理搭配,略写与详写是叙述中最主要的方法。没有“略写”,任何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叙述都不可能,用一页纸写6个月发生的事,甚至用一行字、三言两语写几十年的历史也常见;而详写常常指细节描写,人物直接引语等,这种写法往往事、景、情同现,易使人“如临其境”“有体验感”,容易感染人,但也比较占用篇幅空间。(2)穿插灵活,主要指在反映较复杂事件或人物时,材料在纵横结构的框架中叙述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变化。如不断变幻叙述中的时序:顺叙、倒叙、插叙;如时空顺序的穿插、时间叙述中插入画面、空间叙述中又叠进时间链条,时空按照逻辑线索不断穿插和拼接等,这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步步紧逼的悬念感,促使其阅读全文。另外,还应有虚实结合,即概括性的介绍和具体事实相结合;张弛有道,即节奏的快速与舒缓相结合。

判断题 从新闻学和公共关系学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价值的标准主要有;新颖性、经济性、重要性、接近性和需要性。

判断题 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判断题 在通讯中起到感染作用的细节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详细的情节事实人人都喜欢听故事。情节事实的特点是:比较完整地再现了某一事态前因与后果之间的行为形态演变环节,就像一个个小故事。那些行为形态环环相扣的变化,包含着明显的情节悬念和变化着的人像物像,适合人众的阅读口味。情节事实可分为完整情节、片断性情节和言论性情节三种:①完整情节事实。完整情节事实是指完整表现行为形态演变环节的事实。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通讯在报道一件复杂的事件或报道一个人物时,仅有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情节事实难以说明问题,常常围绕主题选用多个完整的情节,以达到多侧面、深层次地表现事件或人物的目的。②片断性情节事实。片断性情节事实是指一个完整故事的每个阶段中行为形态演变环节的事实。比起完整的情节事实,这种有外部形态特征的演变反映的事实过程更短暂,是典型事实的一个侧面。不仅在写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时需要讲故事,在撰写社会观察通讯时也可以运用这种再现手法,甚至还可以把故事情节引入到调查报告中,这样可以使平时显得干干巴巴的调查报告也变得生动起来。情节性材料中画面感强,环环相扣的行为形态变化又富有悬念感,使受众较易感受到事实的状态、情感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因此,它是通讯必不可少的素材。在通讯中,无论写人还是写事,提炼情节、划分情节、表现情节成了学写通讯的关键环节,甚至被人称之为“诀窍”。③语言情节事实。和前面所讲的行为形态变化的情节相比,新闻人物的语言所构成的有头有尾的情节是极有特色、极传神的事实材料。新闻人物在采访过程中与记者的对话,新闻人物之间的对话,内心独白(当然是采访到的),常常呈现出带有个性特征的感性材料。另外,报告、演讲、会谈中都可以摘取大量生动的语言情节片断。既然叫语言情节,一般不是只取一两句话,而是将围绕某个问题的谈话环节较完整地记录下来。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a.引用一段有新闻价值的连续对话或谈话,内容要求环环相扣;b.全部用直接引语,即引用原话,要尽量显示个性语言、群众语言的特点,甚至包括有个性的语气词,有特点的方言词汇。这样,新闻人物谈话中的信息、观点、语气、情感就容易活灵活现在读者眼前了。这类语言情节事实并不难寻,有时“俯拾即是”,关键在于记者要用心捕捉,及时记录才行。(2)特写镜头通讯所选的最富有表现力和个性色彩的细致的画面和瞬间的特写,正如摄影中的特写镜头,可以使人产生特别的关注并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力体味其中的意义。细致的画面分为场景画面特写、人物特写和人物个性语言特写三种:①场景画面——如临其境。这里多指的是新闻事实的现场环境。②人物特写——如见其人。人物常常是通讯的主角,是最可感知的素材。因此,通讯作品常常在刻画人物上舍得下功夫。而表现好人物的特写画面,对于突出人物的个性、预示人物的命运、烘托作品的主题,都是有效的方法。③人物语言特写——如闻其声。富有个性特征(包括阅历、文化水平、性格、人生态度)的人物语言在通讯中出现,可以起到两个作用:a.可信,因为越是个性化的语言,越难以编造、杜撰,它是通过记者在采访中的敏锐的观察,或与采访对象的深入交谈才能得到。只有让人相信,才可能说服读者。b.生动,越是个性化的语言,语言上附着的东西,包括新闻人物的阅历、文化水平、性格、当时情绪和人生态度越丰富,因此,这种语言听起来“如见其人”,感染力很强。它可以充分调动、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个性语言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通讯的写作中,为追求素材的生动性和现场感,越来越多的记者采用新闻人物的直接引语,既传达了新闻人物的态度,又传达了新闻人物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