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如何进行组稿:a制定具体组稿计划;b选好合适的组稿对象;c选好组稿对象的工作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在通信与收发短信的功能之外,衍生出了手机视频、手机上网、手机频道等诸多产品形式,从而将通信功能、新闻功能、娱乐功能和金融功能集于一身,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化媒体—手机媒体,被人们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相互渗透。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集中体现在手机媒体的特征和它的传播特点上。(1)手机媒体的特征①互动性强。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表达想法和意愿。传播者不仅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也可以实现材料收集、读者调查、读者评论等多方面的功能。受众则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杂志等,可以及时地向传播者进行信息的反馈,还可以从受众的角色转换为传播者,相互交流,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②信源内容多样。手机媒体是以实现个人的信息需求为传播核心的,在打破制作周期、获取地点、利用公共信息等方面限制的同时,更打破了信息采集者的限制,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一媒体的记者,这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全面、快捷。而其信源内容则涵盖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实时的、海量的社会新闻播报,也有随意的、娱乐性资讯快报,有正式的、严肃的商谈沟通,也有私下里的恳谈交流,有目的明确的联络,也有无聊的调侃。这直接导致在以后的新闻事件中,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上,手机将扮演重量级的角色。③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作为一种移动的数字化传播,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媒体可以像互联网一样随时更新新闻动态,可以向人们提供刚才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信息。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机身小巧便于携带,人们随时都是机不离身,因此信息能及时抵达受传者。④传播形式多样。在3G业务的催生下,手机媒体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可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具体而言有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形式。(2)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①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手机媒体依托3G无线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手段,使手机用户能随时随地地使用手机媒体上网获取信息,加上手机小巧便于携带,可以机不离身的随身携带,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打开手机,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系统来阅读新闻,了解刚刚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②受传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发送双方兼备传者、受者双重身份,始终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信息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性、信息选择性得到提高。个体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符号的还原者,使传受主体多元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之间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因此传送、接收、反馈的过程十分迅速,双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③公众传播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人们在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时,需要花费时间去选择所需要的和关注的信息。手机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定制各种服务,如手机报、新闻资讯、股市行情等。手机内容服务商也可以为受众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针对不同的受众,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④传播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的手机功能仅限于语音通话和短信,传播方式是一对一或是一对多,但信息的流向与选择往往是不受控和单向的。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媒介其传播模式增加了多对多的大众传播,从而使手机从单一的人际交流向大众传播领域进行拓展。⑤与传统媒介相融合的同时展示现代媒介的特点。现代手机除拥有传统媒介的特点和功能外,还融合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种新技术。在3G业务迅猛发展后,手机媒体通过无线通信连接到互联网上,缩小了人们的空间距离。它融合了各种媒介的优点,开创了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相互叠加、有机结合而成的多维传播时代。

判断题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判断题 一些新闻媒体的广告部接受广告商赞助,把广告写进新闻中,让受众越来越难以辨析广告与新闻的界限,这些都违背了新闻的精神。

判断题 “抢新闻”的内涵“抢新闻”是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有效手段。新闻的生命在于新,新闻的“新”,体现在采写工作中,是“抢新闻”的问题。新闻事实一旦发生,谁报道得快,谁就赢得受众,谁就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在中外新闻史上,都十分注重“抢新闻”。新闻报道要做到快,记者首先要有吃苦的精神,不管是枪林弹雨,不管是风口浪尖,记者都要闯进去。其次,记者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另外,记者还要有超人的洞察力。“抢新闻”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抢新闻”要讲究时宜性。“抢”来的新闻要有利于社会正面效应值的提高,不可为快而快,这由中国新闻是一项宣传工作的性质决定。从新闻是宣传这一方面看,它的选择要受制于政策形势和阶级民族利益。一个特殊案件的发生而没有定案,不宜去抢着报道;国家的一项秘密工程和一些数据还没到公布的火候,不能去抢着报道;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政策将要出台而尚未颁布,不要找“小路”而抢着提前公开。总之,涉及到国家秘密、全局性、原则性的事件和敏感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再决定早报道、缓报道或是不报道。②“抢新闻”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不可图快而主观臆造,这样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固然要通过“抢”来保证,但若缺乏理性判断盲目去“抢”,往往难以顾及事实的准确性,事实不清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传播出去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记者在“抢”新闻时兼顾时效性和准确性并非易事,这也是有经验的记者和没经验的记者、大记者和小记者的差距之所在。“抢”新闻过程中的判断力与记者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但若勤于思考、多向经验丰富的老记者请教,年轻记者也一样可以又快又准地抢到新闻。

判断题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判断题 长镜头是与短镜头相对而言,是在一个较长的不间断镜头里,通过推、拉、摇、移、跟等综合运动摄影(摄像)这种空间连续的场面调度,在电视新闻片中,是不能用长镜头来拍摄的。

判断题 美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在全球的电视节目贸易当中占到80%以上的份额。

判断题 党的中央报刊发展演变过程:1922年9月至49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发展/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历史沿革1、《向导》周报,1922.9——1927.7,上海2、《红旗》1928.11——1930.8,上海3、《红旗日报》1930.8——1931.3上海(《上海报》合并)4、《红旗周报》1931.3——1934.3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改名)5、《红色中华》1931.12——1937.1(1933年2月第50期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35年11月复刊)6、《红星》1931.12——1935.8(1934.10长征,由于《红色中华》停刊,代为中共中央机关报)7、《新中华报》1937.1——1941.5(1939年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色中华》改名)1937年9月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改为陕甘宁边区机关报。1938年12月停刊,1939年2月《新中华报》(刷新版)创刊,期号:“刷新第一号”,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8、《解放日报》1941.5——1947.3+《今日新闻》9、《人民日报》1948.6——至今1948年.6月,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在平山县创办,为代中共中央报。由1940年创办的《晋察冀日报》和1946年5月创办的《人民日报》合并后重新编号出版的。1949年3月迁北平,8月1日由代中央机关报转为正式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工人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五四时期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这些刊物,被工人看做自己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这批刊物把宣传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二、中共成立后,以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工人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从1921年下半年到1923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地陆续创办了一批工人报刊。著名的上海《劳动周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北京《工人周刊》工人报刊宣传报道中心是:向工人群众介绍马列主义,反映工人和工会的活动,号召工人团结起来,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在1921——1923第一次罢工运动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1923年“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工人报刊多数被迫停刊。三、1国共合作后,工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工人报刊经过一年左右的沉寂,在1924年春开始复兴。新创办了一批工人报刊,如广州的《工人之路特号》等。一些被迫停刊的工人报刊也陆续恢复出版,最重要的是《中国工人》。2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中共转入地下,秘密出版《上海报》(1929)“上海工人阶级自己唯一的报”《苏区工人》1932瑞金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1940,延安,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毛泽东在为它写的《<中国工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工人》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建国后,1949年《工人日报》北京创刊,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共青团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中共诞生初期在中共成立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准备建党的同时,开展了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陆续建立团组织。有些地方团组织办起了面向青年群众的报刊,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团刊。其中有四川成都团组织于1921年1月创办的《先驱》半月刊,广东团组织1922年3月创办的《青年周刊》等。在首批团刊中,《先驱》是出版时间最长,也是惟一由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现在北京出版,由于北洋军阀的查禁,迁上海出版,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的机关刊物。1922年5月,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1923年8月,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在上海创刊。二、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团的报刊网络形成了。1、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中国青年》很快成为全国青年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刊物2、十年内战时期:《青年实话》,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永丰,瑞金;在国统区,团中央创办了《无产青年》(1927.10——1928.10)后改为《列宁青年》三、抗日战争:《中国青年》1939.延安,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四、解放后,1951年,北京,《中国青年报》团中央机关报简述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情况P139、P162我国的通讯社事业和近代报业一样,首先是由外国人在中国办的通讯社开始的。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通讯社。在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中,1904年广东老报人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了中兴通讯社,是国人办的第一家通讯社,主要向广州和香港的报纸发新闻稿。民国成立后,新闻通讯事业真正发展起来,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介,改变了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1911——1912,四家)。1913年至1918年间,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余家。这些通讯社一般规模都不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撰稿。在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是自由撰稿人独立办的。邵飘萍1915东京通讯社和1916年北京新闻编译社最为成功,前者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二十一条”;后者以消息迅捷而闻名,每晚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新闻来源主要是靠剪报和译报,自采的新闻很少,质量不高,发行量少,几份到几十份不等。补充:1、历史背景:社会状况、技术条件、需求、外国通讯社的影响2、清末:1904年比利时远东通讯社,王幕陶创办1911年广州展民通讯社,杨实公创办3、1广州:公民通讯社19122上海:民国第一通讯社、上海通讯社3武汉:湖北通讯社4长沙:湖南通讯社19125北京:北京通讯社中俄通讯社19201920年7月由共产国际组合中共上海发起组在上海创办,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杰。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中俄社成为它的领导机构之一。《新青年》、《民国日报》上海都采用了中俄社的稿件。中共成立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华俄社名义发稿,1925年停止工作。国闻通讯社:1921年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分社设有英文部,向外国报纸提供英文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国闻周报》出至1937年停刊。申时电讯社:发起于1925年,时任《申报》的总经理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两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方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种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于是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该社与110多家报社签订公告协议,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在北京、天津、汉口、香港等地设有分社,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红中社,1931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在瑞金成立,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供中央机关参阅。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途中新闻广播中断,但抄报未停。1935年11月在山西瓦窑堡恢复新闻广播。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由于缺乏物资条件和人员,没有组建一个独立的通讯社,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兼作些通讯业务,实行报、社合一的形式。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1937年,为团结抗日计,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新华通讯社。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每天的发稿量也由原来的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议程中文,编程《每日电讯》参考资料,供中央领导以及各机关参阅。1938年,《每日电讯》改名为《今日新闻》,1939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同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社改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社长先后由向仲华、博古、廖承志任社长。除总社不断扩大外,新华社还自1939年起开始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分社组织,逐步形成了以一个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至抗战胜利之时,新华社除总社外,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已建立了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一百多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成立,在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相配合,向国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况,宣传中共的各项政策与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