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媒介融合的发展类型与建构

从媒介变迁史的角度,媒介融合不只是一种技术性描述,而是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对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强力渗透和影响,是一种新的文化养成。就像尼尔•波兹曼所言:“当一种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介进人一个文化时,结果并不是旧媒介融合:新闻生产的改变与坚守文化和新媒介的简单混合,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在新媒介同旧媒介的竞争中,新媒介往往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电视对报纸、广播的挑战到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我们都能看到新媒介对原有传播媒介的冲击和对传播秩序的影响,甚至也看到了它对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的破坏和伤害,当然最终我们也看到了新旧媒介之间的妥协与合谋。

一、媒介融合的主要类型

“媒介融合”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向同一轨道靠拢和合并的变化趋势,也是一种各类媒介的传统边界日益模糊的发展状态,是一个将以前所有媒介形态并人一个新的媒介生产系统中的“方程式”。

(一)依据媒介融合的内容和形态划分

蔡雯在对媒介融合作了微观、中观和宏观分析之后,依据媒介融合的内容和形态将其分为:媒介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

1.媒介内容融合

这是指分属于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生产,依托数字技术形成了跨平台和跨 媒介的使用,即利用数字化终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内容融合产品。融合内容 按照来源和介质划分为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按照形态 又分为文本、图片、影像、声音等。

2.传播渠道融合

这是指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传播渠道的勾连融合和互联互通。具体来说, 传播渠道主要指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个信息传播渠道。各类文本、图片、影 像、声音等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数字化的形态不仅可分别经由电信网、 广电网和互联网渠道分发给使用不同数字终端(电视台、手机、电脑等)的受众, 而且三网可以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竞合共贏。

3.媒介终端融合

这是指将多种媒介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将新闻信息和服务传送给使用者或用户。媒介终端融合主要是信息传播终点处接收信息工具的融合,主要是指3C融合,即计算机、通信、电子消费终端产品的融合,具体产品包括计算机、手机、电视机、平板电脑等。

(二)依据媒介融合的趋势划分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 Gordon)依据媒介融合变化的趋势将其分为五种类型:所有权融合(()wnership Convergence)、策略性融合(Tactical Con­vergence) 、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信息采集融合(Information-gather­ing Convergence)和新闻表达融合(Storytelling or Presentation Convergence)。®

1.所有权融合

也就是说,占资金优势的媒介集团旗下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企业,而这些媒 介企业能够形成彼此间内容上的共享、资源上的整合,甚至影响力上的相互叠 加。正如我们此前所说的,媒介融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这种所有权上的融 合早在网络媒体没有诞生的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之间展开。 以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为代表的大型媒介集团甚至早已展开了产业链上、 中、下一条龙式的并购整合,横向纵向一体化的媒介网络有利于新闻集团这样的大 型跨国媒介企业,在集团内部充分资源共享、节约成本的同时,形成巨大规模效益。

在媒介融合发展之初,所有权的融合也往往是指那些大企业、大公司,如迪 士尼(Disney)、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维亚康母公司等。而常常被视为所有权融合典型案例的便是2000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跨媒体合并。一家是在线信息服务公司提供电子邮件、新闻组、教育和娱乐服务,另一家则是具有70年历史,拥有CNN、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人物》杂志、《财富》杂志等著名媒体的老牌世界顶级媒体集团。当年这宗震惊世界、创美国历史的媒体行业的两强合并给予了媒介融合中所有权融合极大的佐证。

而今这样跨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整合,已经不再是那些大集团、大企业所独有,如美国佛罗里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国 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Dispatch Media Group),这些媒介企业无非都是一些 地方性的、区域性的媒介企业,但也就是它们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 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也就是说,媒介融合的时代,单一媒介类 型的单打独斗已经变得不合时宜,结合与联盟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媒介融合:新闻生产的改变与坚守

2.策略性融合

策略性融合是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荐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相对于所有权上的融合,策略性融合相对更为松散,不同类型的媒介企业之间不必有统一的管理和调配,不同类型媒介间只要构成优势互补、形成互惠互利便可能达成策略性的融合。

事实上这样的媒介协作也并不为媒介融合时期所独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 体帮助电视台宣传推广电视片、连续剧,新上映的电影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做宣 传打广告,媒介战略合作的初衷正是为了推销各自的传媒产品。例如,报纸和电 视的合作者们就相信:交叉助销可以驱使报纸的读者去看电视、电视观众去读报 纸;电视观众可以知道明天报纸上的新闻故事,而报纸的读者又可从天气版上看 到电视台的最新天气预报;报纸记者能为电视台记者在现场播报新闻时提供更 详细、更深人的资讯;电视台记者携带照相机,而报纸摄影记者携带数码摄录机。 如果对于一次剪彩仪式,报纸只要一张照片而电视台只要20多秒的录影的话, 就完全没有必要派出两位摄影师了。

在网络新媒体诞生之前,这种不同类型媒介间的策略性融合并不涉及媒介 的内容生产,而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宣传推广。真正进人数字化视野的媒介融 合,才是数字化技术和信息传输手段的不同类型媒介间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3.结构性融合

这种融合及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往往是一组团队同时向不同媒体提 供不同类型的媒介产品。《奥兰多前哨报》与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合作开设一个24小时本地新闻频道时,他们组建了一支多媒体编辑队伍,这群编辑大多具有广播背景,他们在两个新闻编辑部之间进行协调,与文字记者沟通,将报纸内容变换成电视新闻。这便是媒体因应需要而进行的组织结构性 融合。

在这方面,真正落实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理念并将它发展到极致的,是佛罗 里达州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该集团将它旗下的报纸《坦 帕论坛报》(Tampa Tribune )、电视台(WFLA-TV)和互联网站(坦帕湾网站, Tampa Bay Online)全部集中在同一建筑物中,同一屋檐下,同一新闻室中,各种 媒体的采访人员互相配合、协调,合作采访新闻,甚至由同一名记者同时采访报

章和电视新闻,以及电子版的即时新闻,同样的资汛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 合不同媒体的产品,扩大了市场,节省了成本,获取了较大的效益。

4.信息采集融合

这也可以称为新闻记者的采访技能融合。融合媒体时代媒介需求的信息变 得复杂多样,印刷媒体需要的是文字稿和新闻图片,电视媒体需要的是流媒体和 声画效果.而网络媒体需要的是你能获取的一切。这也就是说.在新闻报道层面上,媒介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这就是专业 记者向全能记者的一种转变趋势,融合媒介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规划中的未来记 者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可以在采访过后提供相关的文字稿、新闻图片,甚至完成 新闻短片的剪辑。与此同时,记者还要满足网络媒体时代新闻及时性的严苛 要求。

5.新闻表达融合

这也可以称之为新闻叙事形式的融合,主要指的是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 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新媒介中信 息的表达方式远比传统媒介复杂得多,而多媒体新闻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网 络的出现,使新闻叙事形式的融合成为可能。多媒体新闻传播形式融合了文字、 照片、声音、录像、动画和图表等多形态的新闻叙事方式。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 时报》(S?. Petersburg Ti’mes )的网络互动特别报道(Online Interactive Special Report)制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多媒体深度报道,其中一篇关于圣彼得堡一条黑人 街道的报道集报纸文字、广播声音、电视图像及互动图表等多种陈述方式于一 体,使受众感官获得了全方位的享受。

二、媒介融合的金字塔模型

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介生产和营销要素的并合、竞合、调和和化合,根据不同 的层次和融合方式,我们还可以将媒介融合分为机械性融合、物理性融合、化学 性融合和生物性融合,并将其序列结构比喻为媒介融合的金字塔模型。

1.机械性融合

这是媒介融合金字塔模式最低层次的融合,它所产生的只是一种机械反应:

推一下,动一下。机械性融合不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和内在的动力,而是来自媒介 外部力量(如行政力量、某种压力等)的推动所形成的两个以上不同性质、不同介 质媒介之间的结合和并合。前些年,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许多报业集团、广电集 团或文化新闻广电集团等,在初期都属于这种机械性融合。它们大多只是名义 上的表面上的暂时合并,其实质仍然是过去那种十分松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的运营状态,并没有形成各种传播要素和媒介资源的有机整合、分工协作的整体 运营态势。一旦外部情况发生变化,极易回到过去那种各自为政的独家经营状 态。作为合作伙伴,它们相互利用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上的新闻, 报纸刊载电视节目等;或者利用自己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克隆(cloning)对方的内 容等;或者进行其他资源的简单交换与共享。

2.物理性融合

这是媒介融合金字塔模式由下而上的第二个层次的融合,其物理反应是指 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而物质本身的性质没有变化。物理性融合一般不涉及 物质原子或物质实体重组的变化。尽管在“资本融合”“技术融合”的推动下,原 有媒介的形态、体积或吸附过程、混合过程发生了变化.但是主流媒介的性质没 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传统媒介创办或合并了新 媒介、网络媒介,传统新闻媒体合并了出版社、杂志社,甚至网络媒介、新媒介等实 力媒介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完成对其他传统媒介或媒介集团的收购或合并,但只要没有产生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综合体,那么这种融合就仍然是物理性融合。

3.化学性融合

媒体化学性融合的实质是一种自我革命和全面更新.是将旧我分子打碎成旧我原子,然后旧我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我的媒介改革过程。它们在人财 物讯多种资源的推动下,可以是多种媒介形态经过化合、聚合、缩合而生成一种 综合性媒介形态,也可以是一种媒体集团经过分解、加成、取代而生成多种媒介 形态,还可以是一种媒介集团经过置换、交换、复分而生成新的更具实力、更具竞 争力的媒介集团。“化学性融合”是一种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层面、从战术到 策略再到战略高度的全面、立体、系统的改革,它不仅会打乱甚至会破坏旧的传 播秩序和体制,而且会伤害到一部分人甚至相当多人的既得利益,因此未必会受 到所有人的欢迎和拥护。当下,有的媒体集团将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聚合、缩合 在一个大平台上进行综合运用和分享,有的媒介集团将不同介质的媒体记者采 集的内容汇总、发送到“多媒体信息中心平台”供集团旗下的所有媒体共享和选 用,都是媒体化学性融合的初级阶段。

4.生物性融合

媒介生物性融合是媒介融合金字塔模型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媒体人的观念、精神、知识、文化等各种要素的自然一体性,也是一种从媒介的传播科技、传播技巧到媒介形态、体制、制度的设计一体性。媒介生物性融合的结果不是 产生甲或乙,也不是产生丙或丁,而是产生既有精神内涵又有物质形态的融合 所有媒体功能的全新的“高级生命体”。媒介生物性融合的基本原则是媒介各 种要素融合后的生态平衡、循环、永续,是媒介融合全部运作过程中的和合、和 善、和谐。尽管传播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受众需求多种多样、变化无常, 但我们相信基于这些基本原则的生物性融合和生物反应一定会出现,它不仅 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产生一种与当今媒介形态完全不同的具有强大综合功能的 新媒介,而且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产生一种融合目前全部媒介的优点和功能的 新平台和新机制。

媒介融合中的机械性融合、物理性融合、化学性融合和生物性融合呈现出由 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排列形成的金字塔状,有的媒介融合也许永远停留在某个 层次甚至是机械性融合的层次,有的媒介融合也许能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层次 和水平,也有的媒介融合或许把金字塔模型的四个层次都经历了一遍,但只要媒 介融合是由下而上层级发展进步的,就是值得肯定的。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企业营销活动的协调性仅强调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

判断题 郑贯公(1880—1966):清末著名革命报人。少年时到日本谋生,业余时间为《清议报》撰稿而受知于梁启超。1900年,发起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刊物《开智录》,在该刊上发表代表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同年梁启超聘其担任《清议报》助理编辑,不久,因《开智录》的革命倾向被保皇派发掘而被解职。1901年任香港《中国日报》记者,他利用这一讲坛大胆鼓吹革命,发表了许多激进言论,使该报面貌焕然一新。1903年起,先后在香港创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有所谓报》创刊之时,正值反美高潮,遂全力投入这一“斗争”,销量跃居香港首位,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判断题 与报刊、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有哪些?电视评论中视听结合的评论更加注意电视自身传播特性的评论。其节目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这些评论已超出一般的代表电视台意志和编辑部意见的口播评论的范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体现声画兼备、声情并茂的特点。这三种评论样式可以称作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1)谈话体评论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2)主持人评论和以往由播音员口播的评论不同之处在于,主持人不只是新闻评论的播报者,他还可以直接参与评论的策划与写作,并直接以个人的身份、用谈话的方式发表意见和见解。(3)电视述评电视述评是述评这种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杂交品种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判断题 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是记载新闻信息。

判断题 一编辑制作了这样一个标题:《狼狗咬伤我左腿主人打断我右脚》,以对联的形式,恰当概括了这个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原因。新闻界有句俗语“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这前后两句,缺一点都不是新闻。而且这种对联形式的标题,对仗工整,拿来对应的新闻元素能够悄然地传达(作者)的感情立场。

判断题 连续性报道的特点及采访要求有哪些?(1)违续性报道的特点违续性报道是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一般用于重大题材或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过程的进展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收到集中、突出的宣传效果,以形成舆论和引起读者的关注。换句话说,即对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从开始到发展、结果,从“一环扣一环”的过程报道,使信息传播得以强化,受众接触信息的心理意向得以增强,进而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及其蕴含的有意义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解,并能有效地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和强烈的社会震动。(2)违续性报道的采访要求①注意优化组合a.反对简单相加。违续性报道要求作者不要过于枝节横生、四面出击,对材料要严密取舍,不要把在性质上并无多大关系的材料统统包揽进去,这样势必会影响连续报道的整体性。b.掌握报道节奏。既然是对同一对象进行违续、追踪性的报道,那么,掌握好报道节奏的问题就很重要。c.讲究善始善终。违续性报道旨在强化新闻本身及其蕴含的社会意义,启发人们从更广、更深处去思索更多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形式的最后报道尤显重要。②注意系统思维传统思维难以摆脱平面性、单向性、静态性的缺陷,而系统思维则可使我们的思维立体化、多向性、动态化,使报道对象作为完整、清晰的模型呈现在受众面前。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把事物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局次、多变量的考察。③注注意反馈失控控制论告诉人们,信息正是通过反馈机制的运动而实现控制和操纵的。但是,反馈过程的有效实现是要有条件保证的,不然的话,若是反馈失调,反馈过程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判断题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下、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在这整个的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以其所理解的方式精心编织与描绘了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图景,而广大公众却在不曾意识到这个过程的情况下,欣然接受和认可这幅图景以及附着于其背后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意义与想象。由此可见,在李普曼眼中,公众是事实的“局外人”,他们接受信息的自由仅限于被媒体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中。(1)“拟态环境”由被媒介精英操纵走向公众参与构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包含两个预设:①在现代社会,公众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认识广阔的客观世界;②传播者与受众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基于以上两个预设可以看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实质是指在公众无知、缺乏理性和行动力的情况下,理性的媒介精英所操纵而构建的信息环境。但这个理论的成立是在李普曼取消了公众的理性主体和传播主体之后才成了顺其自然的逻辑现实。但“拟态环境”的理论缺陷首先在于把人类社会盲目简单化,其次还夸大了公众理性和行动力的缺失。人类社会是多样的、复杂的。李普曼简单地把一部分人想象为理性的人或另一部分人为非理性的人有失偏颇。人是社会和历史的行动者。无论是由理性控制的人,还是由欲望、情感所导引的人,都是片面的人。真正构成社会动力的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是同世界建立起来各种各样关系、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有生命的个体,不是接受少数“社会贤能”理性导引的“局外人”,而是自然潜能充分发展、社会关系高度丰富的交往主体。因此,人在传播领域也不能被简单的分为二元对立的传者与受者。在当代语境下,传者与受者还存在着信息互动、角色互换的关系。李普曼对公众理性认知能力消极否定,并持有“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成见,从而就消解了公众与少数“社会贤能”作为理性主体与传播主体的平等权力。历史地看,李普曼所指的媒介精英会极具理性、着眼全局利益的观点值得商榷。实质上,李普曼把“社会贤能”、“局内人”在某种意义上想象成了集中人类品德、理性与良知的代表。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自由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甚至变成制度设置,公众的信息渠道和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随之而提升的是他们运用理性关注世事的能力。李普曼“拟态环境”中处于20世纪初的可以被社会精英随意操纵的公众已为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有着交往需求和行动能力的公众。这些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参与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的构建。(2)“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的20世纪初是传统媒体独大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媒体操作进行选择、加工的“信息环境”是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即结构化的特征。在当代,公众参与构建冲击了“拟态环境”的结构化特征,从而出现了“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是指“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在当今时代,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里增加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提升给信息环境带来两大变化,一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把关的弱化。网络是崛起中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促使“拟态环境”出现非结构化趋向的主要动力。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甚至是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模拟。相对于传统媒体,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更自由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他们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他们会对当前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有选择的接收,甚至会否定已有信息的真实性,动用网络的力量扩展交往范围或亲自行动起来去挖掘信息。如近年来“人肉搜索”的兴起及“躲猫猫”事件中网友们的亲自调查就是例证。另外,网络还是一个发布平台。公众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布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行为既扩大了信息环境中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信息的多样性。网络信息的海量在事实上弱化了信息的把关功能。把关功能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信息内容的泥沙俱下,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过滤和加工,也使得信息的内容更加原生态。在信息渠道多元化和信息把关弱化的环境下,公众发布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其信息形式和内容也相对自由。他们不同于传统媒体受相对统一的新闻价值观和发布信息所固有的逻辑模式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的影响。因此,公众的信息呈现多元化、原生态的特征;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却显得这些信息不成一个逻辑整体。(3)“拟态环境”理论的重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是基于个人经历及所处的特定时代赋予他的某些理论前见而提出的,但这些理论前见正是其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在那个时代,公众处在对媒介的未启蒙状态,当他们相信了媒介提供的那看似符合理性与逻辑的一切事实,会渐渐地形成媒介依赖,不由自主地越来越少思考,甚至不思考。这样就出现了一位美国作家所观察到的电视转播月食的可悲景象:人们本来把头伸到窗外就可以看到真实的东西,却宁愿在荧光屏上凝视它的“映像”。于是,人越来越异化,成了没有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状况下,公众被媒介精英操作也就成了必然。历史地分析,李普曼只是从媒介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的媒介神话。在这个神话中,李普曼把社会精英塑造得能力非凡,而只把受众当作击而必中的靶子。现实中,受众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行动力。他们不会对“拟态环境”不加判断就全盘接受,更不会根据自己所不相信的媒介真实去做出下一步行动。在现代,李普曼所谓的被社会精英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已转变为公众积极参与构建的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这种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

判断题 新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阶级性的。(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2)新闻自由的具体性表现在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有具体的内容;(3)其相对性表现在它受一定社会法律和政策的约束;(4)其有阶级性表现在,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拥有新闻自由,而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新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