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简述融合媒介新闻产品设计的主要关注点。

融合媒介新闻产品设计时主要关注点包括:

(1)将新闻编辑部所生产的多种新闻产品作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看待,根据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设计新闻内容在这些产品上的合理分配,包括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新闻信息量、新闻发布时间与频率、新闻表现形式等,应使不同新闻产品兴有差异性、互补性,同时也要注意内容分配与不同媒体受众需求相吻合。

(2)设计不同媒介之间新闻内容互相衔接,产品相互推广的方式,以确保融合新闻在多种 媒介上的传播能够形成合力,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将受众由一种媒介引向其他媒介,不断拓宽和巩固用户群。

(3)重视在融合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用户资源开发,设计将大众媒介与社会化媒介相结合的 路径和方式,鼓励用户提供新闻内容,参与新闻传播活动。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题库推荐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

判断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所有问题放在首位。()

判断题 新媒体主要类型:1.互联网新媒体:博客、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2.手机新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3.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

判断题 测光表是测量曝光值的仪器。

判断题 采访基点,可以是记者蹲点调查的点,也可以是记者经常报道的点,还可以是记者参加实际工作的点或经常了解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实际问题的点,它是记者的“根据地”。采访基点,有记者最熟悉的各行各业的干部和群众,有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有精通某项知识的专宥,平时,他们通过书信、电话和交往,向记者不断地反映农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记者的头脑不至僵化。而党遇上拿不准的问题时,就跑到那里向干部、群众请教,和他们共同研究,往往很快就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

判断题 利用企业自己的网站发布商务信息具有成本低、自主性大、不利影响小和宣传效果直接等的优势。

判断题 简述新闻标题的特点(与通讯标题比较)新闻标题与通讯标题的比较一、选材:必须标出新闻事实·在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题方面,新闻标题必须标出新闻事实,而通讯标题可以标,也可以不标,不作为必备的条件和要求二、表述方式:要有确定性,显现动态·第一,新闻标题所写的事实,必须具备足以把事实表达清楚的必要的新闻要素,具有确定性,能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不可能使其作出其他理解·第二,新闻标题要求对事实的表示呈现一种动态,通讯标题对此没有硬性要求,多数对事实的表述呈现一种静态三、时态、语态、标点的特殊要求·新闻中大多数写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但标题一般采用现在时态·少数新闻是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标题则一般采用将来时·标题的语态,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种·标题的引题、主题和副题有时虽然是一个句子,但在一般情况下,不用标点符号标题的动态与静态新闻标题要求对事实的表示呈现一种动态,即向读者报告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有什么进展,客观外界发生着哪些变化。“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对象)”这种句式,在标题中就呈现一种动态,一般的新闻标题就是采用这种写法标题中的静态表示,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的”字结构。样式是:《XX的XX》修饰词+的+事物(人物)静态·二是《XX是XX》的形式,这是叙述某种未发生变动的现状,只有《XX成为XX》,才是一种动态·三是《XX和XX》的形式,讲两个成分的关系,并未展示两种动态·四是《为了XXX》和《从XX到XX》,前者是行为目的,后者将发展的过程,都没有讲述“谁做了什么”这种动态·五是《XXXX。。。。。》缺少新闻标题所要求的动态·六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写的标题,因缺乏表示动作的动词,显然也是一种静态·这里还应该说明的是新闻标题所显现的动态,仅仅是指它所反映的新闻事件所显现的状态,而不包括记者去调查、访问、观测、记录这类具有动态性的活动·标题这种动与静的差别,主要是由新闻与通讯这两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判断题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是:(1)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从理论上说,它应当是信息社会最理想的文体。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2)通讯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读性。可读性是指具有可感受性。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既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看不见的信道——情感的传播。(3)新闻现场本是一组组画面,只有用照相机或摄像镜头才能逼真地“记录”下来。在通讯写作中只能用描述性文字来再现现场画面。但现场是一种三维空间,再逼真的描写也难以再现这种空间结构。要使读者从这些白纸黑字中“读”出新闻的现场画面来,“读”出记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必须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这种连续的传播依靠记者和读者在两个符号系统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完成:现场画面——记者——记者的现场感受——通讯中的描述文字——读者——读者想象中的现场画面。(4)按照接受美学对阅读活动研究的成果,描述性语言本身比说明和解释性语言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它远不够“逼真”。但是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魔杖恰恰是记者在通讯中常用的描述性语言。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引起读者阅读时思路的“阻断”,形成作品中的“空白”,而正是这种读者认为该有而没有的“空白”,激发起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意义的空间,因此,读者就在阅读过程中参与着作品的创造工作。因此,一些优秀的通讯作品之所以感人,其魅力正在于这种与读者的独特交流方式。通讯的功能已突破了单纯传播信息的范围,而进入审美教化的层次,它既为读者提供了审美享受,也使读者在审美中提高认识、引发思考、提升心灵、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