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新闻生产的繁华与公共利益的隐忧

当下,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生产正处于重构的历史进程之中,新闻生产与公共利益在相互作用中互构着其内在特质与新的边界。这种互动过程使新闻生产者作为个体和群体重返公共生活并以总体性的方式再生着自身,公共领域及公共利益的传播诉求也在量与质上成长着。媒介融合所呈现出来的繁华景观,融合新闻生产者所勾画和描绘的美好愿景,使我们对公共生活特别是诱人的公共利益充满期待。但是.融合新闻生产与公共生活互动共构的同时也在衍生着隐忧, 让人不得不思考:融合媒介所建构的公共领域是否是真正的公共领域?而在这个空间中所讨论反映的民意是否又可以称为真正的民意?融合新闻生产又能否真正地维护公共利益,并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实现公共利益?它能否保证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永续传承与记忆?

一、谁是公共利益的媒介代言人

融合媒体、融合新闻生产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服务空间,通过不同媒介平台生产、管理与内容的融合,融合新闻生产满足一批新生代受众的需求。针对不同的群体,服务不同的受众,代表不同的公共利益,显然是融合新闻生产所应该遵循的。在融合媒体新闻生产中网络受众的互动、网络民意的表达已经成为融合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于网络空间的各种投票、意见反馈、态度表达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代表,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言。然而,融合新闻生产所服务的受众能否代表公众,他们所讨论的话题又是否符合公众兴趣,还依旧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胡泳在其2008年出版的《众声喧哗》中就曾经提出过相同的问题。从美国的研究结果来看,“从年龄上网络社区的参与者代表不了美国人。无论是发言者还是潜水者,都比普通公众要年轻很多。在性别上男性主导了网络讨论,另外未婚者、高学历者、富裕者是网络讨论的积极参与者”。

根据2012年12月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5. 64亿,互联网普及率还仅为42. 1%,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5.8 : 44. 2,男性与女性居民的互联网使用率仍存在一定差距;年龄层次上中国网民中10〜30岁之间的网民占了总体网民人数的55. 6%;职业上学生占了中国网民总数的1/4;而初高中学历的网民占了网民总数的近七成。

从网民规模上来看,占总人口 42. 1%的网民数量显然无法代表所有公众。而现有的网民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网络的使用和普及在我国城乡相差一倍,这样的差距背景,是否意味着来自农村的民意可能会被忽略。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在东中西三个部分之间,还存在着过大的差距问题。

胡泳还引用了胡鞍钢“四个世界”的观点来印证这一问题。“占全国人口 2. 2%的北京、上海、深圳是第一世界,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占全国人口 22% 的广东、浙江、江苏是第二世界,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收人水平;占全国人口 26% 的中部省份是第三世界,只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占全国人口一半的贵州、西藏等中西部省份则是第四世界,属于贫困地区。” 0虽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后发优势惊人,但差距依然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的又将是网络空间中民意的偏差。

从性别上来看,男性网络使用者比例明显占优势,而同时由于男性与女性网络使用目的和习惯的不同,在网络空间讨论中男性占有更大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在更多的公共利益讨论中,女性利益可能遭到忽视甚至损害。

更为糟糕的是,从我国网络用户年龄层次及学历水平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网络用户是10到20岁之间的初高中学生.他们对于网络的应用很多是教学或娱乐,而非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同时,胡泳的研究关注到,“在美国.普通民众的兴趣在网络讨论中并不能精确地得到反映,所以,通过网络讨论来判断什么对美国公众是重要的,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而在中国,网络论坛所反映出来的公共舆论,是较为富裕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对政治有高度兴趣的一个群体的观点。把网络讨论当做标准民意,就好像在用一个城市的富人区中的人口来代表城中所有的居民”®。

由此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网络的使用者、网络讨论的积极参与者与社会公众之间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融合媒体与融合新闻生产如果仅仅将网络民意作为自己所维护的公共利益,显然在空间和区域选择上都有所偏差。

二、谁来保证融合新闻生产的质量

新西兰学者沃克(Tamara Walker)在关于融合媒体对公共利益影响的研究中认为:“融合媒体对公共利益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新媒体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民主协商,媒介融合为公民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新闻资讯,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提高了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认同程度与支持程度。消极的一面表现在融合新闻生产的质量可能下降,全媒体记者的报道能力不如传统媒体的记者,媒介融合削弱了新闻报道对公共利益维护力度。”

在维护公共利益中,融合新闻生产可能导致新闻质量下降的观点,主要源于三方面理由:

首先,悲观的观点认为媒介市场中跨媒体所有权的融合,将导致整个市场中媒体的数量减少,而不同媒介间内容的共享则可能会扼杀新闻的多样性。 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变图存的一种无奈之举,在残酷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很多有个性、有特点的传统媒体已经被逐渐地淘汰出局,而宽松的政策导致媒介集团可以越做越大,最终整个市场的话语权被集中到少数几个媒介巨头手中。而在此基础上的新闻生产又变得集约化,通过同一路径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它们的多样化程度是很难保证的。

其次,沃克还认为,“当下不仅越来越少的媒体从事新闻生产,而且内容共享的趋势正在替代独立报道”。融合新闻生产的实践热衷于将同一个媒介信息 加工成为不同媒介形式,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进行多次传播,进而获取信息产品的增益,甚至追求一个记者采集的信息可以供给多家不同类型媒体使用。因此,融合媒介更多地将重点和热情放在增加传播的渠道方法上,而非增加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上。这也导致整个新闻产业中新闻质量的下降。

再次,“很多知名传统新闻媒体人都表示公开反对融合新闻生产,因为融合新闻生产使新闻生产者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反应、去分析”。当下越来越多的融合新闻生产工作是在传播信息而非收集和采访信息,记者和编辑们变得越来越少有时间去进行深度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他们开始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经过简单的加工将信息传播出去。

在坦帕新闻中心的案例中,一个新闻记者从到达新闻现场到完成融合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就只有大约半个小时。另外,融合媒体记者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他们忙于操纵各种设备,而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精心地组织报道。

三、谁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者

媒介作为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其中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生产并保存好历史与文化的精华和信息。但是,网络传播基础上的媒介融合的大众媒介越来越像一个健忘的巨人,或者说,媒介失忆正成为历史与文化传播中的特殊疾病,影响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媒介失忆是对媒介记忆的反动, 是对文化与历史的吞噬。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 Bugeja和Daniela V. Dimitrova在研究了六本传播学专业期刊后发现,在这些期刊所刊登的学术论文中,其网络脚注在论文发表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后,竟然有近一半都无法链接到原始的文件档案。®而另两位学者Casserly和Bird在测试从图书馆和自然科学期刊中随机挑选出的500个网络脚注时也发现,42. 6%的脚注已经从原有的网络地址中消失了。®这种媒介失忆情况不断发生,直接导致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严格控制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中不断增加的网络脚注,而应该更多地使用印刷文本脚注。

在这些学术期刊中被不断发现的“短命”网络注释(Half-life Internet Foot- note)给了我们许多警示:数字技术其实并非完美无缺、光彩照人,相反它更像一 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忘记我们大多数人依然记得的许多东西,进而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问题还在于,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存储技术的更新,媒介失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相反却进一步恶化了。

我们看到,曾经在几年前非常普及的5. 2寸软盘,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电脑设备去读取这些软盘中的数据了;1.44寸、3.5寸软盘也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就遭遇被淘汰的命运;而DAT格式的音乐现在也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它曾经是主要的音乐播放模式;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许多节目同样遭遇到如“短命”注释一样的尴尬,至少也有一半节目内容,不是没有得到很好保存,就是保存得已经再也无法译读。

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手研究和解决与“短命”网络脚注相关的各种媒介失忆问题,思考媒介失忆产生的原因,分析其解决的路径,千万“不要等到 10年或20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

现在,中国再一次来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轻忽与怠慢,更不能因为部分机体的腐烂和变质,将一个本可解决却不去解决的媒介失忆、信息黑洞问题束之高阁,默默地终结一个古老而辉煌的文化。我们正在从工业时代跳到一个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和媒介社会。这个社会就像是一个信息交汇的大集市,买卖双方数量众多,信息商品五花八门,交易方式各种各样,任何优秀的管理制度也许刚刚出台就已经过时,制度变革永远是跟在实践的后面亦步亦趋。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尽早开始,以赢得时间,而不要到了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察看一路走来的足迹已经消失的时候,再来思考媒介失忆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融合新闻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融合新闻?回答这个问题须正视商业利益力量和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冲击。

1.商业利益的裹挟

在媒介集团主导下的融合新闻生产其目的是追求媒介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规范化的操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产品的增益销售等,无不是从成本和收益两方人手去增加媒介企业的最终利润。而这些主流的大型媒介集团并不是一门小生意,它们常常与其他非媒体行业主要企业有所关联,并形成利益共同体,例如银行、地产、能源等。“美国报业协会媒体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提出,如今媒体的管理者们已经变得太纠结于新闻行业的经济状况,以至于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基于经济的考量还是新闻的原则。”商业利益所带来的冲击直接造成融合新闻生产在公共利益的守护中出现了传媒的真空 地带,他们不再敢于挑战商业权贵、垄断集团,他们更倾向于利用自身资源达成商业合作,更倾向于被收买或合谋。进而记者编辑们最终发现他们的维护公共利益理想与诉求其实被商业利益所裹挟,甚至被利用。

2.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崛起

在传统媒体维护公共利益出现真空时,公众谋求其他渠道维护公共利益的呼声就会提高,因此网络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不断壮大就成为公民维护自身公共权利的替代平台。公民自发地投入新闻生产之中,彼此自发地凝聚成为利益共同体,形成维护公共利益的公众力量。这是一股新势力的崛起.虽然在常态下网络空间的公众显得散乱无序.但在面对重大公共利益问题时却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进而形成改变事态发展的舆论力量。

“2000年网络泡沫爆炸之后,Web 2.0在一片灰烬中崛起。这一全新的、以互动性和参与性为特征的网络新媒体现象不断地推进并賦予着网民线下活动的能力。”®万维网的风起云涌和草根的反抗运动,迫使传统媒介不得不以全新的形式来适应新型的媒介社会化趋势。这种趋势对于融合媒体而言.是一种冲击和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网络和新媒体替代了传统媒体所应承担的部分功能后,其结果也许会使一部分媒体信誉扫地、颜面全无,也许会使一部分媒体俯首 称臣、甘愿成为网络的附庸。

无论是哪种结果,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强势地位都已经被撼动,客观公正、服务公众的新闻生产原则已经有些摇摆,而融合媒体的前景也并非一片光明。 因为,在信息免费、信息膨胀的年代,公众已经不再需要一个不能为自己发声的 媒介,他们将自己为自己发声。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题库推荐

相关试题

判断题 米吐尔在摄影中起到什麽样的作用?有什麽性能?米吐尔是重要的显影剂。属于急性显影剂。无色晶体,能溶于水,但较缓慢,但不易溶于含亚硫酸钠的溶液中。所以配制时应先溶解米吐尔再加入亚硫酸钠。米吐尔属于急性显影剂,是多数显影配方的主要药剂。它的显影作用开始时很快,对感光多的部位和感光少的部位同时进行显影,到一定程度,即停止显影作用,结果使影像的反差趋于柔和层次丰富,灰雾和污染底片的倾向都较少。米吐尔与亚硫酸钠可配成弱碱性微粒显影剂。具有保存性好、显影容量大、受药液温度影响较小的性能。即使显影液低于10摄氏度时,显影能力并不显著降低。但如果在显影液中使用过量,照片会产生冷调效果。

判断题 处理主体时只能把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心!

判断题 新闻报道策划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一)策划的内涵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二)关于新闻领域中策划的讨论观点一:新闻领域中的策划就是掌握新闻线索后对报道过程的一种计划和谋划。观点二:把新闻领域中的策划看作是一种策动。(三)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访者运用脑力,为新闻事实的挖掘提供一套最优方案,以使在进行重大新闻报道时能迅速调集本媒体之优势兵力,取得最佳传播效果。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可供传播的客体、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实现传播的条件三者交叉的内容为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一)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可预见性策划: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二)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划分——独立型报道策划、联动型报道策划独立型策划:独立运行的、与其他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联动型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相关联和连接的新闻报道策划。四、新闻报道策划方案设计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报道的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一)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新闻报道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新闻报道重点——报道客体中的最重要部分,规定了报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二)新闻报道的规模与进程报道规模——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报道进程——报道全程中对时段的分割与安排。(三)发稿计划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选题、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媒体上的版面位置或播出时段。(四)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方式——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媒介介入式1.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香港回归)2.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启迪性。案例: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曾做过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汽车中国》八集系列报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到现状和未来;从国内汽车市场到国际汽车市场;从政府决策到企业经营、再到百姓汽车消费;从汽车的成本价、关税价、市场价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汽车产业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等等。3.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案例:中国青年报《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4.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报道规模。案例:《经济日报》“话说‘正点率’”的报道《航班何处能正点请看前日五机场》《火车站前看正点》5.媒介介入式:指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案例:2007年6月15日,《桂林晚报》推出“走漓江”大型公益活动。由记者及地质、环境、植物等领域专家共12人组成采访团用了二个多月时间徒步500多公里,用媒体的视角对漓江作了全程采访。《桂林晚报》用80多个版面刊发了记者发回的18万多字的文字报道及大量图片,对漓江的生存状况及沿途百姓的生活变迁作了真实再现。■表现形式——报道方式最终在媒体上的具体展示及形象化,就是报道的表现形式。注意:对表现形式的设计并不十分细致,只对报道的主要体裁和包装风格有较为明确的设想即可。(五)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1.组织结构——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组织采编力量,成立的临时性机构。原则——扁平性、人才优势互补、能够团结合作。2.采编流程管理——根据报道的时效需要、内容特点等安排工作流程,加强采编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原则——明确岗位责任、简化稿件流程、有效进行监督、实施奖惩措施。■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其设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⑴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⑵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料和媒体内外的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⑶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进行的空间;⑷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⑸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五、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首先,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其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使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都胜人一筹。最后,策划为报道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判断题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一.中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1、香港1第一阶段:1997——2006目标是训练精明的媒介消费者,在个人层面,让他们达到“批判自主”;在社会层面,让他们能够监察媒介,改善媒介环境。主张“社会参与模式”取向,具有强烈的“赋权”意识。2第二阶段:2006——2007基于Web2.0技术,由“接受式内向型”延展至“参与式外向型”2、台湾1理念推广(20世纪90年代)2政策确立(2002年10月)3政策执行(2002年后)3、大陆1理论方面:早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萌芽2实践上:还处于初始阶段总体上,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对转型期中国媒介环境特殊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媒介素养研究与实践推广紧迫性的深入研究,提不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严重不足。网络与新媒体时代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媒介融合的大环境等。

判断题 拍摄固定画面的前提条件是机位、光轴和焦距不变。

判断题 正确认识事件性消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事件性消息是消息的“正宗”。(1)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人类自有传播活动起,尤其是自从商业性报纸诞生之后,事件始终是传播者猎获的目标。①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即变动的特点,是环境变化的一部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②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不范、典型不警的作用;③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2)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所有的(具各新闻价值的)事件都可以写成消息,消息的广泛适应性和制作、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为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判断题 数字比文字更有表现力,使用数字标题可以增加事情的震撼性。()

判断题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题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