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与轻度收视者相比,男性和女性中的重度收视者都认为犯罪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最赞同这一看法的,是重度收视者当中的女性,原因在于女性在现实世界当中更容易受到攻击,所以当她们大量收看电视暴力的时候,电视中所描绘出的暴力的世界与她们自己对于现实的认知或者说经历,产生了一种共鸣。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曲强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题库推荐

相关试题

判断题 调查报告作为调查研究成果性质与文字的书面报告,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加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判断题 光圈大,通光量(多)。

判断题 手机报的概念及其运营模式:概念: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1.彩信订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2,WAP网站浏览用户按时间计费3广告投放36--37

判断题 舆论及其基本要素: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判断题 简述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概况可以从几个阶段来阐释:(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新闻评论形成并初步发展①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是新闻评论的渊源。②近代在华外报兴起,报刊上开始出现言论的形式。华人报刊言论的崛起,以王韬的《循环口报》为标志。它被称为“中国人自办日报之成功最早的第一家”。③在王韬倡议变法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利用的一个有力武器是报刊言论,并形成一种新的文体——时务文体。④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报刊评论又一次经历了革新和发展。各报都高度重视评论。言论风格和内容有所革新。报刊评论文体趋向多样化。(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评论发展成熟并不断丰富完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十分注重运用报刊传播自己的主张,这种主张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报刊政论,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无产阶级政论家。此时期除无产阶级报刊政论文数量大、质量高外,鲁迅的报刊杂文,邹韬奋的报刊言论,张季鸳在《大公报》的社评都是评论中的明珠,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3)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间,新闻评论曲折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的报刊评论,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评论的优良传统,有力地发挥了舆论导向的作用,取得显著的成绩,推动和指导了实际工作的开展。②在“反右派”和“大跃进”时期,报刊评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③“大跃进”和“反右倾”后,比较重视思想讨论,组织和引导读者,对群众普遍关心而感兴趣但又有不同理解的问题进行平等的讨论,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和意见。(4)新时期新闻评论的革新发展①新时期的新闻评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短小精悍、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文风。在恢复言论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力求有所发展和革新。②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除了报刊评论蓬勃发展以外,广播评论也真正兴旺起来。电视评论类节目蓬勃兴起。随着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另一种新型评论——网络评论也悄然兴起,并且迅速发展。

判断题 消息的演变:《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为第一份中文报刊,其新闻表达方式以模仿中国古典文学表达之一的散文式文章为主。随着商业报刊《申报》、《新闻报》等新型报纸的创办,新闻写作模式有所突破。1881年,天津-上海的有线电报线路使用,新闻专电出现,议论和新闻逐渐分离,消息开始成熟。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商报》、《新闻报》、北京《晨报》开始使用新闻导语。20世纪30年代,出现综合消息,到40年代,成为消息写作的主要形式。

判断题 什麽叫三维空间?不但有长度,宽度还有厚度的空间

判断题 《新华日报》:(1)1938年在汉口创刊,潘梓年任社长,是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的机关报。作为抗战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汉口出版的九个多月时间里,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天界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不足之处在于,也宣传了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后改正。《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创于山西沁县,社长和总编辑先后是何云、陈克寒。1939年创于山西沁县,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最主要的报纸,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43年改为太行版,成为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培养了大量新闻干部和技术干部,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做出重要贡献。(2)1938年10月,战事紧张,报馆西迁重庆。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是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该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又顽强的斗争。1物资——争取纸张分配的合法权力,公开揭露阴谋,争取报界同行的支持。购买收购纸张,创办小型纸厂,扩大纸源。2发行——雇佣报童3内容:该报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结合起来,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反检”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拒检”;“暴检’:开天窗(3)1942年,重庆《新华日报》虽然在国民党势力的重重包围下出版,也进行了整风学习,并努力改进报纸工作。《新华日报》改进新闻编辑和版面编辑,特设《边鉴》专栏,以加强向国统区人民及时报道边区的改革和建设情况。同时,进一步改善国际新闻的报道,建立了编、译、评等一套完整、健全的国际新闻报道班子。总之,改版后的《新华日报》想尽办法满足读者的需要,把各阶层的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4)意义:《新华日报》1947年被国民党查封,出版9年有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改变了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共产党不能在国统区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更有内地向国统区的人民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不仅是党的机关报,也是人民的报纸,团结了各界进步力量,进一步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1956年《人民日报》改革,评述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重点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