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论述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新闻评论实践表明,在我国于70 年后期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而进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新闻改革实践,新闻评论宣传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和进展,它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

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新闻评论以往长时间均以大型为重,人们习惯于以篇幅大小来衡量评论本身的价值。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评论开始逐步呈现一个明显的发展态势。那就是小型化趋势。这一趋势突出表现在专栏小言论的兴起并遍地开花。

例如:1980 年 1 月 2 日《人民日报》开办《今日谈》小言论专栏之后。全国各地新闻媒体纷纷仿效,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小言论专栏。因此,可以说在小型化趋势中,小言论一马当先。除新性小言论之外,思想性或经济类的专栏小言论也日渐兴旺。总之,由以往的大“块头”言论为主,向大中小并举以中小型为主,逐步向小型化方向迈进,这正是新闻评论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趋势。

(2)评论与新闻相互结合的趋势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互为新闻媒体最基本的新闻手段,均有各自的写作特点、要求和任务,彼此缺一不可,也无法相互取代。不过,从新闻工作现以及发展趋势来看,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包括信息传播)正由彼此独立相互分离逐步走向互相结合的趋势。这种结合的关系和趋势已经和将会集中表现在两者的配合、融合乃至糅合等诸多方面。

配合关系,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新闻评论,是依托或依附新闻报道而发表的。尤以编者按语最为突出。为此,拓展报道与言论的配合关系,有助于增强宣传的分量,有助于避免报道的负效应,正是体现了新闻宣传的客观需要,也促使了新闻评论自身增强了新闻性、挃指导性和说服力。

评论与报道的结合,不仅表现在两种基本新闻手段之间的配合关系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两种基本手段即评论与新闻之间的融合关系,具体表现为评论与新闻性事实或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融合趋向目前正突出表现在要闻版的小言论专栏上发表的小言论作品方面。

至于糅合关系,则是上述融融合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延伸和多层次展现。实践表明,在评论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夹叙夹议的糅合艺术,将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议论按文章逻辑的层次,通过叙议表达手段有机地联系和糅合起来,在叙事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又在议论之中穿插叙事,有助于让读者明白结论是怎样引发出来的,又是怎样逐步深化嫩的,有助于文章在阐明道理时有充足的依据,切实体现了材料与观点的结合,体现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统一。这样,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因而产生积极的引导效应。

综上所述,何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名跨世纪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应该具有新闻敏感,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评论意识,还应深入研究新闻与评论相互结合的艺术。唯其如此,才能适应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3)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

新闻评论历来由主笔、编辑部资深编辑和评论员执笔者居多。然而,这种情况十余年来特别

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日趋加强,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不断强化会让“读者本体论”的开始形成共识,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的新情况的出现而已有所变化,开始呈现出从以往封闭式的以少数专业评论工作者冷冷清清地主持笔政逐步向专业评论工作者同受众相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的发展趋势。

新闻评论日趋群众化的发展态势,也给众多编辑、记者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编辑只管编稿,记者只管新闻报道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种压力也势必将会逐渐影响专业的评论作者或评论写作的专家里手,促使他们提高评论写作水平。言论群众化趋势的再一个标忈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等电子媒介新闻评论的兴起和发育,使得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可以身临其境地登台亮相,直接间接地参与评论者的行业,诸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专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午间半小时》专栏等等都已经这样做了并取得了广泛认同和成功,有的于最最近两年还连续获得了中央级新闻单位名专栏称号。

(4)在说理论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互相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新闻评论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还突出表现在说理论述方式上由以往的严肃抽象型的说教向生动形象型的访谈方式转变,也即有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形象化趋势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

①这是跟新闻评论群众化的趋势相辅相成的。

②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随着连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好新闻好言论的活动的开展而得到推动和扩展。

③由于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的兴起起,鉴于其可听可视,使得言论的论述在形象化和可感性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促使着报刊评论适应并迎接这一挑战。进而逐步强化自身的形象感和生动性。

当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从总体上说,还有个漫长的历程。不过,这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顺着这一趋向努力,将会促使新闻评论在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方面登上新的台阶。

(5)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响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互相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电子媒介的新闻评论与印刷媒体的新闻评论共处并存、、各显其能的大好局面。前者以声音或声像合一的方式制作和传播新闻评论,它与长期以来独领风骚的印刷媒体以文字形式进行写作和传播的报刊新闻评论形成了互相竞争的严峻态势。

具体来说,广播评论也可以称之为有声评论,而电视评论,则由现场画面、同期声、屏幕文字、论述语言诸要素所构成,可称之为视听结合的形象化评论,两者可以统称为声像评论,它们的共同特点:

①传播速度快

②传播范围广

③受众极为广泛

④富有现场感和参与性

这是较之报刊通讯社的文字评论更为优越之处。

不过,广播电视评论纵然有这些优势,但也无法替代报刊评论。这是因为以文字传播的报刊评论在容量方面,在保存性、可选择性、便于携带以及便于深入展开说理论证从而在理论性、思辨性和深刻性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无论声像评论或是文字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两大类谁也没法取代谁。而唯有互相竞争共同繁荣并逐步形成合力,才符合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当今新闻评论宣传正处在印刷媒体与多种电子媒介共存并各显其能的历史新时期,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新时期,这就使新闻评论宣传面临着深化改革、发展繁荣的机遇同各媒介之间严重挑战相互并存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评论这一宣传领域开始呈现出小型化、新闻化、群众化和形象化的喜人趋向。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媒体应当建立常规的更正与答辩机制,这符合马克思有关新闻的真实和客观的理解。

判断题 12图书重印,内容不能变,但开本、版式可以变。()

判断题 记者调查研究与其他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有何相同点?各行各业都有调查研究的问题,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也有着一定的共同点。(1)从指导思想上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为指导和方法,是关系到调查研究的灵魂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一切革命工作的调查研究,变有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正确认识客观观世界的目的。(2)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都服从一个总的目的,即认识和改造宏观世界。不同点在于具体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不同行业的调查研究就会带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党委部门的同志一般是为了了解某方面的情况,总结某方面的经验,制定某方面的政策,指导某方面的工作,解决某一面的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的。他们在进行调查研究时,采取了适合他们完成任务的工作方法。

判断题 我国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媒体、传播者、收受者或公民和法人四个方面。()

判断题 行政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报社的直接领导是党委宣传部,而电台、电视台除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的领导。在某种意义上讲,广电局具体负责管理电台、电视台的日常运作。

判断题 新闻生产与公共利益在融合新闻生产领域,公共利益依然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新话题。一方面媒介融合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传统的新闻业,融合新闻生产正在改造着现有的新闻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新的传媒格局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公共利益的守护上出现了传媒真空地带”。也就是说,融合新闻生产对公共利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融合新闻生产能否守护公共利益,该如何守护公共利益,都是值得深人探讨的话题。新闻生产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勾连主要通过大众媒介对公共事务(PublicAf-fairs)的关注,也就是说,媒体将报道焦点集中在涉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关系社会整体的生活质量,以及这些活动最终结果等问题中。例如,政府重大的政治经济决策,社会中关乎民生的重大变革,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等等。一、公共利益的界定对于公共利益的认识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譬如亚里士多德把“最高的善”在现实社会中的物化形式称为公共利益,卢梭的观点则认为个别利益的一致才使得公共利益成为可能。如果从卢梭“公”与“私”的角度来理解.那么公共利益就是区别于“个别利益”的“公众利益”。在公众的界定上,德国学者洛厚德(C.E.Leuthold)在19世纪末提出以地域基础作为界定公众的标准,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占大多数的人称为公众,他们的利益称为“公共利益”,而区域中少部分人的利益则被称为“个别利益”。德国学者纽曼(F-J.Neumann)又进一步提出了“不确定大多数人理论”,认为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多数人的利益,这个多数人就是要超过半数。因此,对于公众的普遍认识也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和空间中的超过半数的大多数人。那么又该如何去界定利益呢?行政法学教授胡建淼的观点认为,“利益的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与多面性的特点,首先,价值判断的对象存在多元性,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如文化、风俗、习惯与宗教等利益。其次,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与多面性还表现在价值判断的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作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存在差异是客观的,因此,利益的内容必随着动态的国家社会情形而有所不同,呈现不确定性与多面性。再次,在做出价值判断时,离不开主体判断的主观性,离不开人们个人的好恶感觉,因而,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与多面性更是自然”。既然如此,公众可以通过民主的多数来决定,而利益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个公众利益是什么似乎变得非常复杂,它既可以是绝大多数个体的收人增长,也可以是一个社会中普罗大众对于高品质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可以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理想和诉求。二、新闻生产的公共属性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开启了公共新闻生产的先河,对于美国受众而言,政治选举就是他们所有公共事务的核心.因为选举不但决定了未来数年内国家政治经济决策的走向.更关系到置身于这个国家中的每个个体的利益得失。1990年堪萨斯州《威奇托鹰报》(TAe率先联合当地电视台KAKE-TV对当地选民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还对选民进行选举知识教育,鼓励选民积极参与投票,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果。在此之后类似公共新闻报道在美国形成了燎原之势,“在美国所有的1500家日报中,至少有322家,也就是五分之一以上在1994—2001年间,进行了类似的公共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几乎所有报刊相信这对当地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事实上媒体代表公共利益、报道公共新闻、为公众服务的理念由来已久。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在《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一书中指出,媒体“公共服务”的内容包括“竭诚‘服务公众’;守护‘公共利益建构•公共领域’三个方面”并逐一列举,早在1936年张季鸾执笔《大公报》时就强调“报业天职”是“拥护国民公共利益”。1922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声明中也有具体规范,如“收集和传播新闻与意见的最初目的是服务大众利益,将情况通知他们,使他们能对当时的情况做出判断”。在1934年美国国会制定的《通讯法》中也强调要“符合公众利益、便利性和必要性”。可见大众媒介的公共属性是由来已久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而大众媒介的公共属性源于三个方面。1.媒介权力的公共性媒介占有的空间中经常伴随着彼此的竞争,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约束,他们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控制和设置议程,以及有着不同的开放和闭合程度.但整个社会中媒介就如同教育一样始终掌握着支配信息生产、传输、接收整个流程的权力。然而,这种权力并不应属于任何媒介企业、垄断资本或政治力量,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它的权力应该属于被赋予思想表达自由的受众。这一观点最早的理论来源是米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之后便是“观点的公开市场”理论,认为媒体应该是公众行使知情权和自由表达各自意见的公共平台。而媒介权力来源于“公众对其分散权力的让渡,从而形成一种4大众传播权这种大众传播权,源自公民知情权、表达权与公共事务监督权的一种让渡”。2.媒介产品的公共性大众媒介是面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的专业机构,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则成为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之“买单”的决定性因素。受众的购买或选择媒体又决定了成为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数据,成为媒体的一种财富,广告商通过广告投放向媒体购买这些发行量与收视率,这是媒介大众产品的经营之道,这也使得大众媒体机构必然无法忽视大众的接受需求和观点。因为,一旦背离了大众的需求和期待,即意味着在这个竞争的媒介空间中丧失了生存所必需的财富。3.媒介资源的公共性公共性是媒介的天然属性,一切媒介都具有公共性的基因。“媒介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责任源于其作为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属性。”®虽然国内外媒介管理体制有所区别,但不论是印刷媒介的刊号.还是广播电视媒介的频道资源,都是来源于国家权力机构的分配。在政府的管理和分配中所考虑的不仅是媒体机构经营资质,也包括对这些公共资源的运用方式。因此,不论是私营媒体或是公营媒体,因为其掌握着公共资源的现实状况,其自身必然具有公共性,也理所当然要为公众利益服务。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具有了公共性,并且承担了为公共服务、为公共谋利的责任,表现出了浓厚的公共性色彩。三、新闻生产与公共利益的实践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虽历经波折,但仍在演进、推广之中,并且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做历史阶段性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0年代早期开始,《威奇托鹰报》(TheWichitaEagk)的率先尝试使公共新闻主要集中在增强民众对于政治选举的关注程度上,并且提高了选民的参选率。第二个阶段在90年代中期,公共新闻开始深人到社区公共生活,公共安全以及社区教育中的公共事务。第三阶段在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公共新闻报道的趋势则是通过新兴科技手段,与受众就更广泛的公共话题、公共政策展开互动,通过受众的主动参与加深对公共事务的理解。”@在这长达十多年的运动过程中,美国媒体不仅在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上发生了转移,更是在自身角色上发生着转变,“媒体担当起更积极的角色,去加强公民的职责和权益保护,推动公共讨论和复兴公共生活”。同时,美国媒体新闻生产的风格也在进行调整,从传统报道中强烈的说教口吻,到温和引导受众的参与思考,从热心极端对立观点交锋,到关注中间意见平衡极端力量。可以说,公共新闻运动给美国现代新闻生产带来了重要的转变,进而被JimCarey称为“试图改革现代新闻学的第四次运动”。中国的大众媒体虽然没有经历过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但是在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注和诉求方面也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如果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媒体对于公众利益的实践进行划分的话,大致也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1.党性原则时期从1942年4月1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致读者》标志着我国新闻媒体坚持党性原则开始.党性原则不仅成为中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灵魂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其工作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体现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可见,我国媒体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党性原则不但不与公众利益相违背,而且是我国新闻媒体行业实现和担负公众利益的有效保证。新时期的党性原则更要求我国新闻媒体要“要努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使新闻报道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现状和趋势,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技巧,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积极回应社会的舆论关切,使新闻传播人眼、人耳、人脑、人心,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使新闻工作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可见,党性原则已经包含了新时期对公众利益的关注。其实在西方世界,甚至“无论在何处,主流出版机构的新闻记者也总是与当权政府的政治文化保持一致”。西方新闻学界的一系列研究也发现:“新闻记者们与政府的各种官僚机构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事实上,“对新闻记者来说,整个世界已经被官僚式地组织了”。“新闻机构以条线给记者分工,记者们所报道的绝大部分新闻都是从相应的各种官方政府机构那里得到的。”“以官僚机构的结构看待社会,正是记者能够发现各种事件的基础。”同官僚们保持良好关系的好处在于官僚机构能“保障记者不断发现各种事件”,“得到可靠而稳定的新闻素材。”2.双重属性时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各个行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我国媒体行业也开始踏上了市场化之路。李良荣认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成为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自由出人市场,可以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领导,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这给我国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整个行业注人了新的活力。在这一时期,媒介间的竞争开始逐渐加剧,各个媒介企业对于细分市场的关注,对于媒介内容的精心设置,使得媒介对公众利益的报道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细枝末节当中。与此同时,新闻报道的方式与方法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变得更为丰富、更为生动、更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更加贴近受众的客观需要。3.三重属性时期所谓三重属性时期就是指当下,媒介产业已经成为公共产业、信息产业和营利产业的综合体。“作为公共产业的媒介除了要履行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等组织层面上的专业功能之外,还必须发挥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社会层面上的公共功能。”作为信息产业的媒体职能是,在信息化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人类信息文化生产者的功能,其“产出物都是信息,投人物大部分也是信息,售出物更是信息”。在这一时期媒体行业作为经营产业,其事业性功能正在进一步弱化,记者成为媒体的雇员,新闻产品连同其他文稿及广告作为商品一同出售.媒体作为上市企业开始追求其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受众也转变成为媒体的财富进行买卖,媒体产品的买卖过程转变成为增益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媒介关注公共利益的过程变得充满了功利性,公众利益成为吸引受众、贏得市场、获取行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正如丹尼尔•贝尔和埃尔文•克里斯托尔在1965年为《公共利益》杂志撰写的发刊词中指出的,“不存在‘公共利益’这样的东西;只有私利——个人的、团体的、阶级的私利——他们都试图获得最大范围的公共影响和公共权力.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公共利益”。所谓自己的方式,就是利用公共利益来使自身利益合法化。在众多所谓“为了公共利益”的姿态之下,往往掩盖着谋取团体私利或者个别群体利益的目的。③对于上述批评,也有观点认为,媒介如果不受媒介企业的控制,不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通常它就会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进而会成为国家的传声筒,甚至会成为激进思想的温床。也有人认为,如果以一种过于僵化的观点来看待政府对媒介的控制,以为同政府保持某种一致性就必然会伤及公共利益和新闻自由.那么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许多媒介产品和新闻现象就会变得不可理解,因为新闻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声张公共利益、开放多元声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毕竟是一种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尊重媒介的三重属性,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应是媒介产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思路。4.融合媒体时期在融合媒体时期,媒介行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是传统媒体的已有格局正在逐渐瓦解,另一方面是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造成新的行业格局尚未形成。虽然“网络媒体和各种自媒体的发展壮大,不断拓展和重塑公共领域,成为守护公共利益最肥沃的土壤”,但是在没有制度保障、规则约束和狼烟四起的竞争环境下,网络媒体和新媒体为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顾一切地追逐自己的商业利益,有的甚至完全摒弃了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高诉求,或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和途径去谋求公共利益的商业价值转化,而传统媒介也不甘心落后,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竞争激烈、混乱无序的公共领域或生态环境。原本传统主流媒介独享新闻产业利益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新闻生产所应有的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也无从谈起,而挑动起来的喧闹嘈杂、尖锐矛盾、偏激观点却在媒介上大行其道,完全背离了媒介维护公共利益的真正诉求。全球性的媒介融合运动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不可预知的信息运动”,而不可预知“信息的即时性传播极易制造社会危机”,同时,也导致“全世界的城市突然出现了令人费解的喧嚣,全球和地区也出现了不适时的社会混乱”,“世界正处于被围困的状态”。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冷静对待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大媒介与小媒介、媒介内与媒介外等各方的利益诉求,营造良性竞争的生态环境,建构维护公共利益的有效机制,是值得政府、学界、业界等方面认真研究和思考的。四、融合媒体时期公共利益的理想与诉求融合媒体结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统优势,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可以像纸媒一样传递文字信息,且更加迅速、更为便捷;它可以像广播一样传递声音,且更加自主、更多选择;它可以像电视一样传递画面,且双向传播兼带互动。融合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为公民提供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它可以吸引更大范围的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与互动。融合媒体具有如此优势,该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为公众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去实现融合媒体维护公共利益的理想与诉求。1.建构公共领域哈贝马斯的观点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是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可以对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务进行自由结社、自由发表意见,并形成接近于公共舆论的一个领域。今天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延伸,那么我们今天的新媒体、融合媒体也都应该属于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不需要一个具有物质实体的空间,也不需要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面面相对,口口相传地交流。公共领域更多的是一个公共利益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所有的参与者是平等的,所有的信息传递是畅通无阻的。浙江大学吴飞教授的观点认为:“当今社会,政治权利的强行干预、媒介私有化和商业化的浸透使公共领域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守传媒的社会公器角色,守护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是当务之急。这就意味着,传媒要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信息交流与意见表达的平台,成为全民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真相的交流工具。”那么在融合媒体时代下,新媒体的技术能否建构起一个相对理想的公共领域,在这个空间中更少干预、更多平等、更怏交流,甚至更多积累,从而使得公共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2.消弭社会矛盾建构公共领域为信息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无障碍、无干扰的沟通平台是融合媒体维护公共利益的一个层次,另一层次则是如何应用这个平台。笔者认为媒介作为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应该更多关注社会的中间观点,而非将焦点放在极端对立的矛盾双方,将自己也投身于冲突之中。在融合媒体格局没有建立的背景下,很多原本信息交流的空间与平台,转变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战场、观点对立双方相互攻击谩骂的格斗场,不少处心积虑的媒体甚至蓄意营造出冲突,将受众割裂成为不同价值观主体,将空间演变成各种形式的批斗会。公共利益俨然成为赚取人气、吸引眼球、获得票子的幌子。在此,引用展江教授的观点:“传媒应该明确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公器角色,成为公众信息平台和公众论坛,防止在不良政治和经济势力的侵蚀下退化,但同时传媒所传递的是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的理性和批判性的声音,而不是非理性的和被操纵的意志。”®因此,融合媒介需要对自己所辖公共领域中的信息担负起责任,需要对公共领域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界定。3.达成最高智慧关注和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是什么?在公民意识尚未崛起、公共新闻尚未大行其道的时代,社会决策仅仅来源于社会精英,政治家、专家、学者等展开讨论最终形成方案,于是普通民众只能木然接受安排。而大众媒介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是将决策所需的所有信息告知公众,在监督决策的同时,向与之利益息息相关的民众寻求解决之道。公共领域的信息平台不是一味地抱怨,不是满腹的牢骚,更不是毫无道理的指责和谩骂,而是为解决问题更大范围的个体参与交流协商,进而形成符合公共利益的最高智慧。这是融合媒体公共领域的最大价值,也是媒体维护公共利益的最终目标。

判断题 《明报》:1959年,查良镛与沈宝新创办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1968年《明报周刊》,后《明报晚报》创刊时经济十分困难,仅靠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明报》最主要的特色是始终大量报道内地新闻。创刊初期就因报道内地三年自然灾害时的出境潮而销量大增。1965年开始,专辟“乡土”专栏,刊登内地报刊上的专稿,“文革”期间,《明报》开辟了“北望神州”的中国消息版,刊登许多内幕新闻而跃入高销量中文报纸之列。70年代末,由于祖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香港市民大量涌回内地探亲,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往来也日趋频繁,对于祖国大陆的报道开始成为热点,《明报》因此成为仅次于《东方时报》与《成报》两大众化报纸的香港第三大中文报纸,在中小资产阶级,尤其是知识分子中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1911年,查将明报集团有限公司上士1993年售于品海,辞去董事局主席职务

判断题 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思维是观点形带来优秀的成的起点,新闻评论是一种表达观点的文体,具有特定的思维特征,针对同一选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可能形成不同的观点。一、直觉:直观感觉,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直觉在艺术创作中有时能带来优秀的创意,在对日常生活的判断中经常出其不意地准确。二、联想:联想本意是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构想。三、逻辑: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标准的新闻评论其判断形成的思维方式理应是逻辑,其论点的合理性可经过逻辑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