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简述辞章的修改 

修饰辞章的基本方法

1.校正: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方法:

替代法、删节法、加按语法(不改动稿件中的错误,而以加按语指出其中的差错,报纸的错误依然见诸报端,如按“XXX”有误,应为“XXX”

2.压缩:删除稿件中的多余部分

压缩原则:消除赘余,但不损伤原稿主干与新闻价值相适应,顾及版面刊登的可能

压缩方法:突出主题;摘取精华;以一当十,以虚称实;学会删字、删句、删段、删意;掌握删节量

3.增补:补充原稿需要交代而又遗缺的内容;

增补的内容有三种:资料、回叙(连续报道中对已发表的报道内容的简要复述)、新闻事实

4.改写:

改写导语、改变角度、改变结构、改变体裁

5.分篇:把一篇稿件经过必要的改写分成几篇稿件发表

6.综合:把几篇稿件合成一篇统一的稿件

修改的方式和程序

修改的程序(改稿的程序)

1.通读全文

2. 着手修改(小样:稿件录入后打印出来供编辑或作者修改用的样张)

3. 检查性阅读

微信公众号答题
由田业胜提供 分享 纠错 收藏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新闻报道策划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一)策划的内涵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二)关于新闻领域中策划的讨论观点一:新闻领域中的策划就是掌握新闻线索后对报道过程的一种计划和谋划。观点二:把新闻领域中的策划看作是一种策动。(三)新闻报道策划的涵义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采访者运用脑力,为新闻事实的挖掘提供一套最优方案,以使在进行重大新闻报道时能迅速调集本媒体之优势兵力,取得最佳传播效果。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可供传播的客体、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实现传播的条件三者交叉的内容为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一)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可预见性策划: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二)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划分——独立型报道策划、联动型报道策划独立型策划:独立运行的、与其他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联动型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相关联和连接的新闻报道策划。四、新闻报道策划方案设计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报道的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一)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新闻报道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新闻报道重点——报道客体中的最重要部分,规定了报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二)新闻报道的规模与进程报道规模——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报道进程——报道全程中对时段的分割与安排。(三)发稿计划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稿件的选题、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媒体上的版面位置或播出时段。(四)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方式——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媒介介入式1.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香港回归)2.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启迪性。案例: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曾做过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汽车中国》八集系列报道。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到现状和未来;从国内汽车市场到国际汽车市场;从政府决策到企业经营、再到百姓汽车消费;从汽车的成本价、关税价、市场价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从汽车产业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等等。3.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案例:中国青年报《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4.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报道规模。案例:《经济日报》“话说‘正点率’”的报道《航班何处能正点请看前日五机场》《火车站前看正点》5.媒介介入式:指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案例:2007年6月15日,《桂林晚报》推出“走漓江”大型公益活动。由记者及地质、环境、植物等领域专家共12人组成采访团用了二个多月时间徒步500多公里,用媒体的视角对漓江作了全程采访。《桂林晚报》用80多个版面刊发了记者发回的18万多字的文字报道及大量图片,对漓江的生存状况及沿途百姓的生活变迁作了真实再现。■表现形式——报道方式最终在媒体上的具体展示及形象化,就是报道的表现形式。注意:对表现形式的设计并不十分细致,只对报道的主要体裁和包装风格有较为明确的设想即可。(五)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配置。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1.组织结构——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组织采编力量,成立的临时性机构。原则——扁平性、人才优势互补、能够团结合作。2.采编流程管理——根据报道的时效需要、内容特点等安排工作流程,加强采编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原则——明确岗位责任、简化稿件流程、有效进行监督、实施奖惩措施。■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其设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⑴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⑵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料和媒体内外的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⑶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进行的空间;⑷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⑸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五、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首先,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其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使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都胜人一筹。最后,策划为报道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判断题 新闻标题的类型有哪些?(1)新闻标题的种类①根据标题与稿件的关系a.单篇新闻的标题。一篇新闻稿中,可能出现的标题共有五种:主题、引题、副题、提要题和分题。这些标题中,只有主题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引题、副题、提要题和分题都不能脱离主题独立存在。b.多篇新闻共有的标题,即“多标题”。c.介于新闻与标题之间的新品种:标题新闻。以标题形式对新闻事实的简要报道,介于标题与简讯之间。②标题根据内容特点分为实题与虚题a.实题是指叙述事实的新闻标题,着重表现具体的人物、动作和事件等。b.虚题是发表议论的新闻标题,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等。实题可以独立存在,而虚题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实题。(2)新闻标题的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①单一式结构单一式结构的标题只有主题,没有引题和副题。制作卑一式结构的标题,要注意两个问题:a.单一式标题只有主题,没有辅题,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结构的标题是实题,向读者揭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b.卑一弅结极癿标题没有辅题作为引寻戒者补充、览释,因此标题癿意丿必须宋整,让读者看得明白,不存疑问。即卑一式结极的标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包含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②复合式结构复合式结构的标题是由主题、引题和副题共同组成的,可以是引题加主题或主题加副题的形式,也可以是引题、主题、副题三者俱全的形式。制作这类标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斱面:a.引题与主题的关系第一,以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性状等引出主题。第二,以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引出主题,使长主题简短化。要注意的是,这类引题与上述第一种类型不同,它通常交代“何人”与部分“何事”,因此是整个标题中不可删除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这样的引题,主题的意思就是不完整的,不能独立存在。第三,以提出疑间或发表议论引出主题。提出间题的引题与主题形成一问一答,生动而有吸引力。发表议论的引题能够表明编辑部的立场观点,也能引起读者对主题中新闻事实的关注。b.副题与主题的关系副题是在主题之后,对主题进行补充和解释的辅题。副题对主题的补充与解释,主要有着样一些方式:第一,补充主题中未交代的事实。第事,补充交代主题所揭示的新闻事实所产生的结果或影响。第三,印证主题的观点或回答主题的提问。第四,解释主题中概括的事实或描述的细节。c.复合式的标题要注意防止的问题第一,要注意标题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第二,要注意虚题与实题的结合。第三,要注意标题分行是否合理,主题意义是否完整。第四,要注意标题各部分的语意连贯。

判断题 三四十年代,我国通讯体裁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新闻性的加强。其间范长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记者。

判断题 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网络专题报道着重体现了网络编辑选稿的业务职能。

判断题 彭兰在《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的走向》一文中,对媒介融合在各个方面所带来的传媒业变革进行了阐述:(1)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

判断题 用日光型胶片在灯光下拍摄会使色彩偏(红),偏(黄)产生(暖调)效果。

判断题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其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判断题 如何理解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创新”?创新是被采用的个人或团体视为全新的方法、实践或客体。这个定义的关键之处在于,创新与否是相对于特定群体而言的,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对于某些群体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物或实践,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就是全新的。一个创新能否被大众接受,取决于几个因素:①相对优势;②兼容性;③复杂性;④可试验性;③可观察性。换言之,如果一个群体主观感觉一个创新的价值越大,它就越容易被该群体接受。具体而言,一个创新和它所取代的事物相比优势越大,与现存的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验和需求冲突很小,复杂性不高,可以通过试验进行考察,并且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结果,那么这个创新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创新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者们发现有时使用者还会对创新进行再发明,改变其最初的用途、方法、价值或使用环境。过去人们常常把这种“误用”看做是一种错误,现在人们越来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行为。